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銀杏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銀杏中毒
銀杏中毒,又稱「白果中毒」,指因過量攝入銀杏(白果)或其製劑而引發的一系列毒性反應。中醫理論認為,銀杏性味甘、苦、澀,平,歸肺經,具有斂肺定喘、止帶縮尿之效,然其生品或過量使用則易致毒邪內蘊,傷及臟腑,尤以脾胃與心肺為甚。
中醫病機與證候
銀杏所含毒性成分(如銀杏酚酸、氰苷等)易鬱結中焦,阻滯氣機,初期可見 濕熱內蘊 或 寒濕困脾 之象,症見脘腹脹滿、嘔惡泄瀉;若毒邪上擾,則現頭暈目眩、煩躁不安;甚者耗傷氣陰,引動肝風,表現為肢體抽搐、神昏譫語,符合中醫「毒邪攻心」「風動痙厥」之候。
古籍論述
《本草綱目》載白果「生食引疳解酒」,然亦警示「多食則收令太過,令人臚脹昏頓」;《本草匯言》更直言「多食壅氣動風,小兒發驚」。可見古人早識其毒,強調需經炮製(如炒炙)以減毒性,且嚴控用量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濕毒犯中證:胸悶嘔逆、腹痛泄瀉,舌苔厚膩,脈滑數。
- 熱毒擾神證:高熱煩渴、譫妄躁動,舌紅絳,脈洪大。
- 風毒動肝證: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,脈弦急。
銀杏中毒之治療,首重解毒化濁,或佐以健脾滲濕、涼血熄風等法,然具體用藥需依證型而異,體現中醫「辨毒施治」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