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齗基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齗基下,為中醫古典典籍所載之人體部位名,亦屬針灸穴位之所在。其名肇源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,與「髓空」理論密切相關,乃督脈氣血輸注之特殊孔竅。

名詞溯源與定位

「齗基」一詞,初見於《素問》,王冰注釋明確指出:「齗基下」位於「頤下正中骨陷中」,即下頷骨正中下緣凹陷處,可容豆粒大小。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上齒縫中穴為「齗交」(即督脈之齗交穴),故下齒縫中對應部位稱「齗基」,而「齗基下」實指頤下骨罅(今稱頦唇溝中央凹陷)。此處與任脈「廉泉穴」鄰近,但定位更偏下,近下頷骨邊緣。

解剖特徵與經絡歸屬

  1. 骨骼標誌:位於下頷骨頦隆突下方凹陷,觸診可及骨性結構。
  2. 經絡聯繫
    • 屬「髓空」之一,與腦髓相通(《骨空論》言「一在齗基下」,與「腦後三分」等並列),反映中醫「髓海」與顱外孔竅的關聯。
    • 雖未直接歸屬十四經脈,然其位近任脈,與督脈「齗交」上下相應,可能為經外奇穴。

中醫理論內涵

  1. 髓之門戶:依《內經》所論,髓空為髓液輸布之通路。齗基下作為髓空之一,主「滲灌髓海」,與腦、骨、齒之營養相關。
  2. 氣血交會:下頷處為足陽明胃經、任脈等多經交匯,此穴可能具調和氣血、通利咽喉之效。古籍《中誥》稱其「下頤」,或與頤養(唾液分泌)功能有關。

臨床應用探討

雖後世針灸學未明確沿用「齗基下」為獨立穴位,然其理論價值尤重:

  • 可視作古代針灸家探索頭頸部治療點的實證,類似「阿是穴」之定位思路。
  • 現代中醫或參考此部位,用於咽喉腫痛、流涎、下頷關節不適等症之輔助刺激點。

綜言之,「齗基下」體現中醫「以骨為標,以空為用」的解剖觀,其定位與髓理論結合,為研究古典經穴理論的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