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齗間出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齗間出血,又稱齒衄,屬中醫齒科病證範疇,指齒齦無外傷而自發性出血之症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載:「陽明脈虛,風挾熱乘虛入於齒齗,搏於血,故血出也。」此症多與胃、腎二經及衝脈失調相關,現就其病因病機、證型辨治分述如下:
病因病機
-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環繞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熱蘊於胃,循經上灼齗絡,迫血妄行。《瘍醫大全》指出:「胃中實火,血隨火動,故齗肉出血如涌。」
- 陰虛火旺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上炎齗間,灼傷絡脈而致衄血。《景岳全書》言:「陰虛陽亢,其血必動,動而不止則衄。」
- 氣不攝血:脾胃氣虛,統血無權,血溢齗絡,多見出血色淡、綿延不止,伴氣短乏力等症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外犯,內應陽明,風火相煽,損傷齗絡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風邪入其經脈,血氣妄行而衄。」
證型辨治
- 胃火熾盛證:齗出血色鮮紅量多,齗肉紅腫灼痛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、涼血止血,方用清胃散加減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)。
- 陰虛火動證:齗血點滴滲出,齒搖齗萎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合茜根散化裁。
- 脾不統血證:齗血淡紅綿延,面色萎黃,食少倦怠,舌淡脈弱。治當益氣攝血,方擬歸脾湯加仙鶴草、阿膠。
- 風熱犯絡證:突發齗腫出血,兼發熱惡風,舌邊尖紅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取銀翹散加白茅根、側柏葉。
古籍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「牙宣出血」,實與本病相類,強調「胃腎二經虛實之辨」;《血證論》則從「血行脈外」立論,主張「瀉火即是止血,滋陰乃能寧血」,可資臨證參酌。此症雖屬局部出血,然中醫尤重整體辨證,需察其血色、質地、久暫及全身見症,方能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