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齗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齗交,又稱齦交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一個重要穴位,屬督脈所轄。其名義源自所在位置,即上齒齦與上唇繫帶之交會處,故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「齦交,在唇內齒上齦縫中。」
經脈歸屬與定位
齗交為督脈之終末穴,位於上唇繫帶與上齒齦相接之處。臨床取穴時,需翻開上唇,於繫帶根部與齦緣交界處定位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督脈之氣,上行至齦交而終」,顯示其作為督脈與任脈、陽明經氣交接之樞紐。
功能與主治
- 通調陰陽:齗交為督脈與任脈之交會處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任脈統攝諸陰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陰陽,調理氣血逆亂。
- 開竅醒神:主治癲狂、癇證等神志疾患,《針灸大成》載其可治「目痛不明,鼻塞不利,癲疾狂走」。
- 局部病症:如齒齦腫痛、口瘡、鼻息肉等,因其位置近口鼻,能疏通局部經氣,清熱消腫。
針灸操作
古法多採用針刺或點刺出血,現代臨床亦有用細針淺刺或艾條灸法。因穴位黏膜薄嫩,操作時需輕柔,避免過度刺激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:「刺入三分,灸三壯。」
相關文獻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未直言齗交,但提及「齦基」與督脈關聯;至《針灸甲乙經》始明確命名。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擴展其應用,列為急救穴之一,用於中風閉證。
綜觀之,齗交雖為小穴,然因位處經脈交會,兼具局部與整體調治之效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治」的辨證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