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引火法乃中醫外治法中藥物敷貼之一種,記載於清代趙學敏《串雅外編》。此法專用於治療厥逆之證,旨在引火歸元、溫通經脈,其理論根基於中醫「上病下取」之治療原則,透過藥物刺激足少陰腎經之井穴,以導陽入陰、調和氣血。

操作技法詳述

吳茱萸引火方

取吳茱萸一兩(約37.5克),研為細末,配以麵粉半兩(約19克),以清水調和成糊狀。製成藥膏後平鋪於棉布,敷貼於足底湧泉穴(位於足掌前三分之一凹陷處)。吳茱萸性味辛熱,歸肝、胃、腎經,《本草綱目》謂其「能燥脾溫中,疏肝暖腎」,其氣芳香濃烈,善引浮越之火下行。

附子引火方

取生附子一枚(約15克),去皮臍後研極細末,以米醋適量調製成膏。附子大辛大熱,通行十二經,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下品,言其「主風寒咳逆邪氣」,以其純陽之性,能破陰回陽。米醋乃酸苦微溫之品,可助藥性滲透,二物相合敷於湧泉,有助陽氣內斂。

中醫機理闡微

引火法之效驗,深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陽病治陰」之旨。湧泉穴為腎經之根,《靈樞·本輸》稱其為「腎出湧泉」,為人體精氣生發之源。當虛陽上越、陰盛格陽之際,此法能使浮游之火下潛,收「同氣相求」之效。

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多見「導龍入海」之法,與此術理相通。厥逆證見手足厥冷而面赤煩躁者,乃陰陽不相順接所致,此非單純溫補可解。透過足底敷貼,使藥性由陰經引陽氣下行,暗合「從陽引陰,從陰引陽」之治療大法。

古今應用演變

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已載類似療法治療口瘡,元代危亦林《世醫得效方》更擴展至喉痹治療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強調湧泉穴「主降一切」,清代吳師機於《理瀹駢文》發展為系統性「膏藥引經」理論,謂: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,所異者法耳。」

現代研究顯示,此療法可能通過足底豐富的神經末梢網絡,調節自主神經功能。吳茱萸所含揮發油能刺激局部微循環,而附子生物鹼具有強心作用,間接影響全身氣血運行。然中醫視其核心作用仍在於「調整陰陽氣機升降」,此乃西醫儀器難以完全詮釋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