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火歸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引火歸原

定義

「引火歸原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通過藥物或針灸等方法,引導上浮的虛火回歸下焦,以調和人體陰陽平衡的治法。此法主要應用於腎陰不足、虛陽上浮之證,此時下焦虛寒,上焦卻表現出「虛火」症狀,形成「上熱下寒」之病理格局。

病理機制

根據中醫理論,腎為先天之本,內寓真陰真陽。若腎陰虧虛,無法制約陽氣,則虛陽浮越於上,表現為「龍雷之火」(即腎中虛火)上炎。此類火非實火,而是陰虛陽亢之「虛火」,若誤用苦寒清熱之品,反而會損傷真陽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熱症狀:面色浮紅(尤以顴部為著)、頭暈耳鳴、口舌糜爛、牙痛(多為隱痛,喜溫按)、咽喉乾痛但飲水不多
  • 下寒症狀:腰膝酸軟、兩足發冷(尤以冬季為甚)、夜尿頻多、大便溏薄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嫩紅、少苔或無苔,脈象細數或虛大而芤

治療原理

「引火歸原」的核心在於「以溫引降」,即通過溫補下焦、潛鎮浮陽的藥物,引導上越之火回歸命門。此法體現中醫「同氣相求」與「導龍入海」的治療思想:

  1. 附子、肉桂:性溫味辛,能溫補腎陽,其藥性下行,可引虛火歸於命門
  2. 熟地黃、山茱萸:滋補腎陰,使陽有所依附
  3. 牛膝:引血下行,助火歸原
  4. 磁石、牡蠣:質重沉降,潛鎮浮陽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金匱腎氣丸(桂附地黃丸):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附子、肉桂,溫陽化氣,引火下行
  • 鎮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含熟地、牛膝、澤瀉等,主治陰虛格陽、虛火上炎
  • 引火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以熟地為君,配巴戟天、茯苓等,治陰虛火動之證

與相關治法的區別

  1. 與「滋陰降火」之異:後者單純滋養腎陰以制陽亢,適用於純粹陰虛火旺證;「引火歸原」則針對陰陽兩虛、虛陽浮越之證,須陰陽雙補
  2. 與「溫陽散寒」之別:後者純用溫熱藥祛寒,而「引火歸原」需配伍沉降之品導火下行

此治法充分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陰陽互根」的理論精髓,臨床運用時需精細辨證,確屬「火不歸原」者方可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