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引氣乃中醫與氣功修習之重要術語,泛指以意念導引內氣運行,或透過呼吸吐納攝取天地之氣以調和周身。其理法根植於中醫經絡學說與道家養生思想,旨在通暢氣血、平衡陰陽,為導引、吐納等養生技法之核心。

一、名詞淵源

「引氣」一詞早見於漢代典籍,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言:「道者亦引氣於足」,揭示氣行與天道相應之理。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更詳述導引之法:「鼻引氣入喉,須微微緩作……每引氣,心心念送之」,強調呼吸需綿長勻細,並配合意念導引,使氣達四肢末梢。此二說奠定後世「以意行氣」「氣隨息動」之修習基礎。

二、中醫學理依據

  1. 氣與經絡:中醫視「氣」為生命活動之本原,依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周流全身。引氣即是調動此氣,疏通經絡瘀滯,如《靈樞》所云: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。」
  2. 呼吸與宗氣:肺主氣司呼吸,吸入之清氣與脾胃水穀之氣合為宗氣,積於胸中而布散全身。引氣時深沉呼吸可助宗氣灌注百脈,尤重「胎息」(綿密深長之息)以蓄養真元。
  3. 意念與臟腑:五臟藏神,心主神明。引氣時「以意領氣」,透過專注觀想調動特定臟腑之氣機,如導氣至丹田可溫補命門之火,引至足心(湧泉穴)則能滋腎降虛陽。

三、引氣之實踐方法

  1. 靜功引氣
    • 意守丹田:凝神臍下三寸,引氣歸元,培補先天之精。
    • 周天運行:沿任督二脈導氣循環,小周天通暢後可擴至大周天(十二經循行)。
  2. 動功導引
    • 如八段錦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,透過肢體伸展配合呼吸,引氣上達巔頂、下貫足跟。
    • 五禽戲模仿禽獸姿態,引動肝氣(虎戲)、心氣(鹿戲)等,調和五臟氣機。
  3. 吐納術
    • 「吸天陽,飲地陰」:吸氣時想像採集日月精華,呼氣時濁氣由毛孔排出。
    • 六字訣(噓、呵、呼、呬、吹、嘻)以不同發音震動臟腑,引氣歸經。

四、古典文獻中的引氣觀

《黃帝內經》雖未直言「引氣」,然〈上古天真論〉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已蘊其旨。後世道教典籍如《黃庭經》進一步闡述「內景導引」,將人體比喻為天地,引氣如雲行雨施,潤澤周身。清代醫家張志聰亦註解《靈樞》時強調:「導引之術,貴在引氣歸經,非徒形體屈伸而已。」

五、與針灸學之關聯

針刺手法中「行氣」與引氣概念相通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「飛經走氣」四法,透過提插捻轉引導經氣至病所。艾灸時亦講究「以火引氣」,借灸火溫熱之力鼓舞氣血運行。

綜言之,引氣既是養生祛病之術,亦屬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。其法融合形、息、意三者,實踐時需循序漸進,日久則氣脈和調,神形俱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