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引手

定義與源流
「引手」為中醫外科診斷癰疽膿成與否的觸診手法,又稱「應指」,首見於清代高秉鈞(字錦庭)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。其法以手指按壓患處,觀察按壓後組織回彈之狀態,判斷內部是否化膿,為傳統辨膿的重要技術之一。

操作原理與判斷準則

  1. 有膿之徵:按壓患處時,若手指抬起後,局部組織迅速回彈復原(即「手起而即復」),顯示內部膿液已成。此因膿液為病理產物,質地稀稠有別於健康組織,受壓後流動性強,故鬆手時產生明顯回彈現象。
  2. 無膿之徵:按壓後組織回彈遲緩或無明顯變化(即「手起而不即復」),多屬氣血壅滯未至化膿階段,或為痰濕凝結等其他病機所致。

與「應指」之異同
「應指」與「引手」常互用,然細究之:

  • 應指:廣義泛指觸診時波動感,無論按壓深淺,凡膿腔存在且觸及液體流動感者皆屬之。
  • 引手:特指高氏所強調之「按-起-復」動態過程,更注重組織彈性與時間差之辨別,為應指技術的細化操作。

中醫病機與臨床意義
癰疽化膿乃「熱勝肉腐」之果,依《內經》「營衛稽留,經脈泣澀」理論,膿成標誌邪熱與氣血交爭的轉歸階段。引手之法有助判斷:

  • 切開時機:膿未成者妄攻易傷正氣;膿已成者當及時排膿,防毒邪內陷。
  • 預後推測:引手明顯者,膿液多稠厚易泄;若按之綿軟無引手,可能為陰證潰瘍,需溫補托毒。

相關古籍補充
除《瘍科心得集》外,明代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按之即起者膿淺,按之緩起者膿深」,進一步區分膿位深淺;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則以「按之陷而不起,氣實者為瘀血,氣虛者為濕痰」,延伸辨別非膿性腫塊,可與引手互參。

技術要旨
施行引手時需注意:

  • 力度勻穩,避免重按致膿灶擴散。
  • 結合望診(如皮色焮紅)、問診(痛感跳痛為膿)及脈象(滑數多屬膿成)綜合判斷。

此術體現中醫「以手代目」的診療智慧,迄今於外癥辨膿仍有實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