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方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方脈:中醫內科之淵源與發展

歷史沿革

大方脈乃中國古代醫學重要分科之一,專司成人疾病診療,其地位相當於當代內科醫學。此科正式設立於北宋嘉祐年間(公元1056-1063年),為當時官方醫療體系之重要組成部分。據《宋史·職官志》記載,北宋太醫院始設大方脈科,標誌著中醫內科專業化之肇始。

元、明、清三代沿襲此制,於太醫院中皆設大方脈科,且在各科醫官配置與學生培養規模上,大方脈科均居首位。明代《太醫院志》載:「大方脈領諸科,醫員四十人,冠帶醫士三十五人」,足見其規模之盛。清代太醫院更將大方脈科細分為「大方脈」與「小方脈」,前者專治成人疾病,後者則主治小兒疾患,體現了中醫分科之精細化發展。

學術內涵

大方脈之理論基礎深植於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醫籍,其診療範疇涵蓋成人內傷雜病之方方面面。該科以整體觀念為指導,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透過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收集病情資料,進而分析病機,確定證型,施以相應治法。

在病理認識上,大方脈重視臟腑經絡之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,尤其注重氣血津液之運行與代謝。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,此為大方脈診治之核心準則。該科治療手段豐富,包括內服湯藥、丸散膏丹等劑型,並配合針灸、導引等外治法。

臨床特點

大方脈之臨床診治具有鮮明特色,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
  1. 病證結合:既重視疾病之整體發展規律,又強調個體差異性,實行「同病異治」與「異病同治」之靈活原則。
  2. 標本兼治: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重視病因病機之調理,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所言:「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」。
  3. 防治並重:強調「治未病」思想,注重疾病預防與既病防變,體現中醫「上工治未病」之理念。
  4. 方藥運用:大方脈之方劑組成講究君臣佐使,注重藥物配伍與劑量拿捏,形成諸如「經方」與「時方」等不同流派。

歷代發展

宋代以降,大方脈科在理論與實踐上均有長足發展。金元四大家之學術爭鳴,如劉完素之寒涼派、張從正之攻邪派、李杲之補土派與朱震亨之滋陰派,均對大方脈理論產生深遠影響。

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系統總結大方脈診治經驗,提出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,豐富了虛損病證之治療理論。清代葉天士、吳鞠通等溫病學家,則開拓了大方脈在熱病診治方面之新領域,創立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體系。

現代意義

當代中醫內科實為古代大方脈之延續與發展,其理論體系與診療方法仍深植於傳統大方脈之基礎上。研究大方脈之歷史與學術內涵,對於理解中醫內科學之淵源流變,把握其特色優勢,促進中醫內科之現代發展,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臨床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