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方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大方脈是中醫學的一個分科,專門治療成年人的疾病,相當於現在的內科。此科之設始自北宋嘉佑年間(公元1056-1063年),元、明、清、太醫院襲之,在醫生配備及學生數量等各方面,此科為最。

《大方脈》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學著作,由北宋醫學家王冰所著。全書共10卷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篇。上篇論述臟腑經絡的生理、病理及治療方法;中篇論述各種內科疾病的診斷、治療方法;下篇論述針灸、按摩、導引等治療方法。

《大方脈》是一部集臨床經驗、理論研究和醫學教育於一身的著作,對後世的中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以下是《大方脈》中關於大方脈的論述:

大方脈者,大經大絡之脈也。大經者,足太陰、足陽明、手太陰、手陽明也。大絡者,足少陰、足太陽、手少陰、手太陽也。此四經四絡,皆主一身之表裡,故曰大方脈。

大方脈之病,多因外感六淫之邪,或內傷七情之志,或飲食勞倦,或房事不節,或久病不愈,或因外傷所致。其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腹脹、便溏、尿頻、尿赤、舌苔白厚、脈浮數等。

治療大方脈之病,應根據病因、病性、病位、病勢等辨證施治。若外感六淫之邪,可用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、清熱解毒等法治療;若內傷七情之志,可用養心安神、疏肝理氣、健脾益胃等法治療;若飲食勞倦,可用健脾益氣、養胃生津、清熱解毒等法治療;若房事不節,可用補腎益精、養肝明目、清熱解毒等法治療;若久病不愈,可用扶正祛邪、益氣固本、清熱解毒等法治療;若因外傷所致,可用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、清熱解毒等法治療。

大方脈的治療,以內治為主,外治為輔。內治以湯藥為主,針灸、按摩、導引等為輔。外治以敷貼、熏洗、拔罐、刺絡等為主。

大方脈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不熬夜、不暴飲暴食、不吸菸、不酗酒。
  3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早發現、早治療。

大方脈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,其發病原因複雜,治療方法多樣。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