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痰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引痰法
引痰法為中醫特色外治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撰之《幼幼集成》。該法透過藥物外貼足心,引痰下行,以治療小兒痰飲壅盛、咳嗽喘急等症,屬「上病下取」之範疇,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治療思維。
操作方法
取生白礬一兩(約30克),研成細末,以優質米醋溶化,再調和適量麵粉,製成膠黏狀藥餅。將藥餅分作兩枚,分別敷貼於雙足湧泉穴(足心凹陷處),外以紗布固定,留置一夜。此法利用白礬之化痰燥濕、醋之軟堅散結,加上麵粉的黏附性,使藥性透過足部經絡上行,促使痰濁下降。
作用機理與適應症
- 痰阻氣逆之證:主治小兒痰濕壅肺,症見咳嗽頻作、氣喘急促,甚則喉間痰鳴如拽鋸聲。此因痰濁上泛,阻塞氣道,引痰法能導痰下行,緩解肺氣上逆。
- 經絡傳導:足心湧泉穴屬腎經,腎主納氣,貼敷此處可激發經氣,調節肺腎兩臟機能,使痰濕從下焦而解。白礬性寒,味酸澀,能化痰解毒,醋助其滲透藥力,共奏化痰止咳之效。
理論延伸
引痰法與中醫「釜底抽薪」療法異曲同工,不直接攻伐病所,而是引邪外泄。清代《理瀹駢文》亦載類似外治方,如「塗頂法」「敷足法」,皆基于「病在上取之下」的治療原則。現代研究認為,此法或與足部反射區刺激相關,通過神經-體液調節改善呼吸道症狀。
臨床應用
此法不僅用於小兒,成人痰濕蘊肺、頑痰膠固者亦可變通使用。若兼寒象,可酌加生薑汁溫化;痰熱明顯者,可配膽南星末增強清熱化痰之效。然須辨證施治,強調外治與內服方藥的協同作用。
引痰法展現中醫外治簡、便、廉、驗之特色,為針藥體系外的重要輔助手段,至今仍於民間廣為流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