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引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引針

引針為針刺治療中的重要步驟,意指將刺入腧穴的毫針從體內拔出的過程,亦稱「出針」或「起針」。此術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於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中明確記載:「候呼引針」,強調醫師須配合患者呼氣時機進行引針,以順應人體氣機運行,減少氣血擾動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針刺透過經絡系統調動人體氣血,而引針時機與手法直接影響療效與患者感受。《內經》提出「補瀉迎隨」原則,指出針刺須遵循呼吸節奏:

  • 補法:待患者呼氣時進針、吸氣時出針,以順應氣血內收之勢,鞏固正氣。
  • 瀉法:反之,吸氣時進針、呼氣時出針,助邪氣外洩。

「引針」屬瀉法範疇,故強調「候呼」操作,目的在使體內邪氣隨呼氣排出,同時避免耗傷正氣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出針貴緩,急則多傷」,說明引針需緩慢輕柔,不可驟然抽拔,以免造成經絡損傷或局部瘀血。

操作要點

  1. 呼吸配合:依《內經》指導,引針時囑患者自然呼氣,醫師同步輕捻針柄,順勢將針提至皮下,再迅速拔出。
  2. 分層出針:對於深刺或敏感部位(如頭面、關節),需分階段退針,每退至一層稍作停留,減輕組織牽拉不適。
  3. 按閉針孔:出針後以消毒棉球輕壓穴位片刻,防止氣泄過甚,此舉尤其適用於虛證患者。

臨床應用差異

不同流派對引針時機略有差異:

  • 溫補派:重視「徐出針而疾按之」,緩慢出針後立刻壓閉針孔,以存留溫補之效。
  • 瀉實派:主張「疾出針而徐按之」,快速出針並延後按壓,強化瀉實作用。

歷代醫家亦發展特殊引針手法,如元代《針經指南》提及「白虎搖頭」法,於出針時配合搖動針尾,增強通絡止痛效果;明代《醫宗金鑒》則記載「青龍擺尾」法,以淺出針配合小幅擺動,適用於氣滯型病證。

總言之,引針雖為針刺收尾步驟,卻攸關整體療效與患者舒適度,須嚴守經典理論並靈活因應證型,方能體現中醫「微針調氣」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