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後即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後即便
證名,指飲入水液後即感水液下趨至臍,隨即產生小便急迫之徵候。此證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小便閉癃源流》,屬中醫「小便異常」範疇,其病機多與脾肺氣虛、腎氣不固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脾肺氣虛:
中醫認為,水液代謝賴於脾之運化、肺之宣降。若脾氣虛弱,則水液不得上輸於肺,反趨下焦;肺氣不足,則治節失司,膀胱氣化失利,致飲入即下注作尿。 - 腎氣虛衰:
腎主水,司二便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津液不得蒸騰氣化,直趨膀胱;或腎氣不固,封藏失職,亦見小便頻急。 - 三焦氣化失常:
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總司水液運行。若三焦氣機壅滯,水液輸布失衡,亦可導致飲後水液直下。
治療方向
- 補益脾肺:
首重補中益氣湯(出自《脾胃論》),以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益氣升提,助脾肺輸布水津。若兼肺氣虛甚,可合玉屏風散固表斂液。 - 溫腎固攝:
若屬腎陽不足,選金匱腎氣丸或縮泉丸(益智仁、烏藥、山藥),溫腎化氣以約束膀胱。 - 調理三焦:
可佐五苓散通利三焦,恢復氣化功能,使水液歸經。
古籍論述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此證因「精氣衰耗」,致水液不歸正化,提示虛證為本,治療當以補虛固攝為主,並配合脈症辨證施治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