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家,乃中醫學中專指素有水飲內停之患者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治》,經文曰:「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。」張仲景以此闡明水飲停聚之病理特徵,成為後世論治痰飲病之重要依據。

病理機轉

飲家之成因,多緣於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司。中醫理論認為,水液代謝依賴「上焦如霧、中焦如漚、下焦如瀆」之三焦氣化功能。若肺失宣降、脾失健運、腎失溫煦,則津液停聚為飲,蓄積體內而成「痰飲」之證。飲家之病位以「心下」(即胃脘部)為常見,亦可泛溢胸膈、腸間、四肢等處,形成「懸飲」、「支飲」、「溢飲」等不同證型。

臨床特徵

  1. 先渴後嘔:因水飲內停,氣化受阻,津液不得上承而見口渴;然飲水後加重水濕停聚,胃氣上逆遂發嘔吐。
  2. 水滑苔:舌苔白滑或水潤,為水飲內停之典型舌象。
  3. 脈弦或沉弦:《金匱要略》云「脈偏弦者,飲也」,此因水飲屬陰邪,易遏阻陽氣,致脈道緊張而見弦象。
  4. 其他兼症:或見心悸、短氣、腹滿、腸間瀝瀝有聲,甚則咳逆倚息不得臥(見於支飲)。

治療原則

仲景立「溫藥和之」為大法,主選苓桂劑類方,如:

  •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:治脾陽不足、水停心下之心下逆滿、氣上衝胸。
  • 小半夏加茯苓湯:針對水停心下之嘔吐眩悸。
  • 甘遂半夏湯:用於留飲欲去不盡之頑固水飲,此方攻逐水飲,需「頓服」以峻下。

後世醫家如葉天士提出「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」,強調宣通三焦氣機以化飲,可佐杏仁、厚朴等藥暢利水道。

鑑別診斷

飲家之「水停心下」需與「痰結胸中」區分:前者多見嘔吐清涎、脘痞振水音;後者常見胸悶、喉中痰鳴、苔膩脈滑。此外,飲家與「水腫」雖同屬水液代謝異常,然飲家病位偏裏,水腫多現肌表浮脹。

此概念不僅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思維,更揭示水飲為病「因停致虛、因虛更停」之惡性循環,對後世痰飲學說發展具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