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酒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酒發熱

飲酒發熱為中醫證名,指因飲酒或誤服藥酒後所引發的發熱症狀。其病機主要與酒性濕熱,蘊結脾胃,或酒毒內鬱,化熱傷陰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酒性辛溫燥烈,過量飲用易助濕生熱,濕熱內蘊則阻滯氣機,使脾胃運化失常。若素體陰虛,或酒毒久滯,更易化熱傷津,導致虛熱內生。此外,藥酒若配伍不當,或服用過量,亦可能引動肝膽濕熱或痰火內擾,進而發熱。

臨床表現

飲酒發熱可見以下徵象:

  1. 濕熱型:身熱不揚,午後熱甚,伴有頭身困重、胸悶脘痞、口苦黏膩、小便短赤等。
  2. 陰虛內熱型:午後或夜間潮熱,手足心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  3. 痰火型:發熱煩躁,痰多黃稠,胸悶嘔惡,甚則譫妄。

古籍論述

《丹溪心法》記載:「因酒發熱用青黛、瓜蔞仁,入姜汁。」青黛清肝瀉火,瓜蔞仁化痰潤腸,姜汁和中降逆,共奏解酒毒、清熱化痰之效。

辨證用藥

  1. 濕熱鬱滯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葛花解酲湯,以清熱化濕、醒脾解酒。
  2. 陰虛發熱:宜用青蒿鱉甲湯、六味地黃丸,滋陰清熱以治本。
  3. 痰火擾神:黃連溫膽湯加減,清熱化痰、和胃安神。

此證與外感發熱不同,當審因論治,避免單純解表或瀉火,須結合體質與酒毒輕重辨證施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