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酒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酒中毒

病名:俗稱醉酒,又稱酒精中毒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飲酒中毒候》。此病由過量飲酒所致,酒毒內蘊脾胃,進而流竄經絡,擾亂氣機,使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酒性濕熱,過量攝入則化生濕熱毒邪。濕熱之毒先犯脾胃,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中阻,繼而熏蒸肝胆,上擾心神;或濕熱鬱而化火,耗傷陰液,終致氣血逆亂、經絡不暢。嚴重者,濕熱內燔,蒙蔽清竅,甚至陰竭陽脫,危殆性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症:面赤目紅、言語亢奮、頭痛眩暈、情緒起伏(時喜時悲)。
  • 中度:胸悶煩嘔、步履蹣跚,或見發熱口渴,或惡寒呻吟,吐瀉交作。
  • 重症:神昏譫妄、鼾睡不醒、二便失禁、四肢抽搐,甚則氣血逆亂而危及生命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  1. 濕熱中阻證

    • 主證:脘腹痞滿、嘔惡酸腐、口苦黏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、和中醒脾。
    • 方藥:葛花解酲湯(《脾胃論》),以葛花、砂仁、白蔻仁化濕醒脾,佐黃芩、黃連清熱解毒。
  2. 熱毒熾盛證

    • 主證:壯熱煩渴、面赤氣粗、譫妄躁動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、生津除煩。
    • 方藥:白虎湯加減,配合竹茹、石膏清胃降火,另以枳椇子、黑豆利尿解毒。
  3. 痰蒙清竅證

    • 主證:神識昏蒙、喉中痰鳴、肢體沉重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開竅、辟穢醒神。
    • 方藥:菖蒲鬱金湯合至寶丹,酌加柑皮、半夏以化痰降逆。

常用解酒藥物

  • 清熱利尿:枳椇子、葛根、綠豆。
  • 化濕和胃:砂仁、白豆蔻、陳皮。
  • 解毒醒神:竹茹、黃連、石菖蒲。

傳統解酒方劑

  • 枳椇子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:專治酒毒內積,症見胸膈痞悶、小便不利。
  • 玉液湯(《聖濟總錄》):養陰生津,緩解酒後燥渴。

中醫治療飲酒中毒強調辨證施治,根據濕、熱、痰、虛之偏重,靈活配伍藥物,以達解毒醒神、調理氣機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