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癖

飲癖為中醫病名,屬痰飲病之一,指水飲停聚於脅下,久積成癖之證。此病多因飲水過量,水液不得正常運化,停滯於脅下,復遇寒冷之氣外襲,氣機鬱滯,結聚不散而成。《諸病源候論·癖病諸候》言:「飲癖者,由飲水過多,在於脅下不散,又遇冷氣相觸而痛,即呼為飲癖也。」其病機與脾失健運、肺失通調、三焦氣化不利密切相關,致使水飲內停,久而化癖。

臨床表現
飲癖之證,常見脅下脹滿或疼痛,觸之有硬塊,按之弦急,且時聞腸鳴漉漉之水聲,伴見嘔吐酸水、胃脘嘈雜不適、心中懸吊似飢非飢等症。《類證治裁·痰飲》記載:「飲癖,嘔酸,(飠曹)雜,心懸如飢。」部分患者亦可見胸膈痞悶、纳差、舌苔白滑或膩、脈弦滑等痰飲內停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水飲內停:過量飲水或恣食生冷,損傷脾陽,脾失健運,水濕不得輸布,聚而成飲。
  2. 寒凝氣滯: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寒氣客於脅下,與水飲相互搏結,阻遏氣機,久而成癖。
  3.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氣疏泄失常,影響三焦水道通利,促使水飲停滯脅下。

治法與方藥
飲癖治當以「溫陽化飲、行氣消癖」為大法,兼顧健脾滲濕、疏通氣機。

  • 健脾化飲:若症見脾虛濕盛,可用《六君子湯》合《五苓散》,佐以旋覆花、前胡、枳實、白芍等藥,以健脾利濕、降氣消癖。
  • 攻逐水飲:若飲癖結聚成塊,脅腹硬滿,《張氏醫通·積聚》提出:「有飲癖積成塊,在脅腹之間,病類積聚,用破塊藥多不效,此當行其飲。」可選《控涎丹》(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)以攻逐痰涎,或《三聖丸》祛痰消積。
  • 溫散寒飲:若兼寒象明顯,宜用《蒼朮丸》等方,溫中散寒、燥濕行水。

相關鑑別
飲癖與「痰飲」「懸飲」「癖塊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痰飲範圍廣泛,泛指水液代謝異常停聚之病;懸飲則專指水飲停聚胸脅,以咳唾引痛為主;癖塊則為有形之積,多屬氣血痰食凝滯。飲癖特點在於水飲久結脅下,兼見氣滯寒凝,故治法側重溫化與行氣並舉。

文獻考據
此病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《類證治裁》《張氏醫通》等古籍,所述證治與痰飲學說一脈相承,體現中醫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之旨,並注重辨證論治,依據飲停部位與兼證靈活選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