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方

大方為中醫方劑學「七方」之一,指藥味多、藥量重、藥力峻猛之方劑,專用於邪盛病重或病情複雜之證。其理論源於《內經》「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」之原則,強調「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」,然臨床應用更注重藥效之宏偉與配伍之嚴謹。

大方之特點

  1. 藥力峻猛:大方多選用性味強烈之藥,如大黃、附子、芒硝等,以求速效。如《傷寒論》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,峻下熱結,直瀉陽明腑實。
  2. 藥味繁多:常配伍多種藥物以兼顧兼證。如《千金要方》之「大續命湯」,含麻黃、防風、當歸等十餘味,治中風癱瘓,內外兼調。
  3. 劑量厚重:單味藥用量顯著,如大黃於大承氣湯中用至四兩(約60克),遠超一般方劑。
  4. 頓服為法:強調一次服畢,集中藥力攻邪。如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)以「強人服一錢匕」頓服,逐水飲於頃刻。
  5. 主治下焦與重證:多針對積滯、水飲、瘀血等沉痾,病位偏於下焦或全身。如大黃䗪蟲丸(大黃、䗪蟲、桃仁等)破血逐瘀,治「五勞虛極羸瘦」。

臨床應用依據

大方之使用,需辨明「邪正關係」:

  • 邪氣壅盛:如陽明腑實證之潮熱譫語、腹滿便閉,非大方不能蕩滌。
  • 兼夾證複雜:如濕熱瘀毒交結之腸癰(闌尾炎),大黃牡丹湯(大黃、桃仁、冬瓜子等)既瀉熱又排膿。
  • 體質壯實:「強人」耐受峻藥,如舟車丸(黑丑、甘遂、大戟)治水腫脹滿,必體實者方可用。

經典方劑舉隅

  • 大陷胸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遂):逐水瀉熱,治「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」。
  • 防風通聖散(防風、大黃、連翹等):表裡雙解,治風熱壅盛之憎寒壯熱。
  • 大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石膏):發汗清裡,治「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」。

大方之妙,在於「以重制重,以多勝雜」,然須謹守「辨證精準」與「配伍得宜」兩大要則,方能峻而不險,效如桴鼓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皆善用大方,於危難重症中挽逆救急,足見其於中醫治術之關鍵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