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藥飲片簡介

飲片,又稱咀片,為中藥材經過炮製、加工處理後製成的特定形態,如片狀、絲狀、塊狀或段狀,以便於煎煮湯劑或直接沖服。此加工過程不僅便於臨床使用,更能發揮藥材的最佳療效,是中醫藥學中不可或缺的劑型之一。

飲片的製作與炮製

飲片的製作需遵循傳統中藥炮製法,依據藥材特性及臨床需求,進行淨選、切製、乾燥等步驟。常見的炮製方法包括:

  • 水製:如漂洗、浸泡,以軟化藥材或去除雜質。
  • 火製:如炒、炙、煅,可改變藥性,增強溫補或清熱之效。
  • 水火共製:如蒸、煮,用以減毒或促進藥材分解。

例如,白芍經麩炒可緩和其寒性,適用於脾胃虛弱者;生地黃經過蒸製成為熟地黃,則從清熱涼血轉為滋陰補血之品。

飲片的形態與分類

飲片的形態多樣,依藥材的質地與用途而定:

  • 片狀:如黃芪、甘草,適合緩煎以釋放藥效。
  • 絲狀:如陳皮、黃柏,便於有效成分溶出。
  • 塊狀:如茯苓、何首烏,質地堅硬者需久煎。
  • 段狀:如薄荷、藿香,氣味芳香者宜後下。

此外,根據藥性需求,飲片或需進一步炮製,如酒炙、醋炙、蜜炙等,以引藥歸經或增強特定功效。

飲片的臨床應用

中醫講究「藥有個性之特長,方有合群之妙用」,飲片的配伍靈活,能依證加減。例如:

  • 單味應用:如人參片補氣、當歸片養血。
  • 複方組合:如四物湯中的熟地黃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,共奏養血調經之效。

飲片因形態均勻,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析出,且便於調配劑量,符合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精細化要求。其炮製工藝與臨床效用,體現了中醫藥「製藥如製毒,用藥如用兵」的嚴謹傳統。

(以上內容聚焦於中醫理論與飲片專業知識,未涉及醫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