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氣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氣嗽

病證名,指因水氣上凌於肺所引起的咳嗽。此證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九,記載:「飲氣嗽者,由所飲之物,停澄在胸,水氣上衝,衝入於肺,肺得此氣,便成嗽。久而不除,漸成水氣。」指出其病因與水飲停聚胸膈,上逆犯肺有密切關係。

病因病機

飲氣嗽的發生,主要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恣飲無度,導致水濕停滯於中焦。水飲不化,上泛胸膈,進一步衝逆於肺,肺氣肅降失常,宣發不利,故而引發咳嗽。若久咳不癒,水飲內停更甚,可演變為水氣病,甚至影響全身氣化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咳嗽特點:咳嗽反覆發作,不分四時,晝夜不休,遇刺激性氣味或動作(如說話、進食)時加重。
  2. 痰飲症狀:咯吐痰涎、涎沫,質地清稀或稠厚,伴有鼻涕增多。
  3. 氣機不利:胸悶氣促,喘息不得平臥,甚則呼吸急促(肩息),嚴重時可因氣逆不降而見雙眼突出、汗出淋漓。
  4. 水氣停滯:晨起眼瞼浮腫,小便不利,甚則全身浮腫,大小便排泄不暢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化痰飲,降氣止咳
    • 細辛等八味湯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:以細辛、乾薑等溫肺化飲,配合化痰降逆之品,疏散水氣,平沖止咳。
    • 葶藶子十五味丸:取葶藶子瀉肺逐水為主,佐以健脾滲濕之藥,攻逐水飲以緩解肺氣壅塞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兼脾虛濕盛者,可佐以茯苓、白朮健脾利濕。
    • 氣逆甚者,加蘇子、杏仁降氣平喘。

相關病證鑒別

飲氣嗽屬「痰飲咳嗽」範疇,但與單純外感咳嗽或內傷陰虛咳嗽不同,其特點在於「水氣上衝」的病理機制。與「支飲」「懸飲」等痰飲病證相比,飲氣嗽更強調水飲直接犯肺所致的咳逆症狀。

此證若遷延失治,水飲泛溢可能進一步損傷肺脾腎三臟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