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膳太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膳太醫:元代宮廷飲食養生的醫學監護者

官職淵源與職能定位

飲膳太醫乃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特設之宮廷醫官,隸屬太醫院體系,專司皇室成員飲食調理與食補養生事宜。此職融合北方遊牧民族傳統飲食智慧與中原醫食同源理論,開創中國宮廷藥膳食療官制化之先河。其職權範圍涵蓋御膳食材甄選、四時藥膳配伍、進膳時辰考據及皇室成員體質辨識,實為元代醫學與營養學結合之特殊產物。

學理基礎與技術體系

飲膳太醫之學術體系建立在以下中醫理論基礎上:

  • 五行相生相剋理論:依據《黃帝內經》五行學說,將五穀、五果、五畜、五菜分別對應五臟,運用相生相養原則調配御膳
  • 四氣五味學說:嚴守《神農本草經》藥性理論,權衡食物寒熱溫涼四性與酸苦甘辛鹹五味,以平調皇室成員陰陽
  • 經絡時辰養生:參照《子午流注》理論,依十二時辰氣血流注規律設計進膳時序

主要工作內容與技術規範

  1. 御膳藥性監察 每道呈於皇室之膳食均需經飲膳太醫核准四氣五味屬性,確保符合用膳者當下體質狀態。元代《飲膳正要》記載,御廚需備「性味簿」,由飲膳太醫每日批註禁忌。
  2. 四季調養方案 春升補、夏清補、秋平補、冬溫補,依二十四節氣轉換調整膳食結構。如立春時節配「山藥核桃粥」以助陽氣生發,霜降後則增「當歸生薑羊肉湯」抵禦寒邪。
  3. 體質辨識膳食 根據皇室成員舌脈之象,區分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等不同體質類型。如遇氣滯者,必於膳中加入陳皮、砂仁等行氣之品;血瘀者則添少量藏紅花入羹湯。

代表性藥膳配伍技術

飲膳太醫發展出獨特配伍法則:

  • 君臣佐使結構:主食材為君,配料為臣,調味料為佐,引經藥為使。如著名「八珍湯」以羊肉為君,當歸、熟地為臣,生薑為佐,酒煎為使
  • 毒性中和技藝:運用相畏相殺原理,如蟹配紫蘇、魚膾配芥末,既增風味又解食毒
  • 發物調控技術:嚴控禽畜內臟、菇蕈等高發性食材使用時機與配伍,預防宿疾復發

歷史影響與學術價值

飲膳太醫制度推動了元代宮廷食療學的系統化發展,其成果集中體現於《飲膳正要》等專著。該職官體系將蒙古族「熱氣療法」、回族「香藥入膳」與中原「辨證施膳」有機融合,形成獨具特色的宮廷飲食醫學模式,為後世食療養生學發展提供重要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