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傷
飲傷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屬「乾血癆」之病因範疇。其主要指因長期過量飲酒或恣飲無度,導致酒漿濕熱之邪滯留脾胃,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滯留脾胃:酒性濕熱,過量攝入易損傷脾胃運化功能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長期受濕熱蘊結,則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形成濕熱困脾之證。
- 鬱久化熱傷陰:濕熱久鬱不化,易從陽化熱,熱邪進一步耗傷陰液,使體內津液虧虛,臟腑失養。陰虛則內熱更甚,形成惡性循環。
- 氣血化生不足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受損,則氣血生成不足,導致氣血兩虛,臟腑經絡失於濡養。
- 乾血內結:長期氣血虧虛,加之陰傷內熱,使血液黏稠瘀滯,久則化為乾血,積於體內,形成「乾血癆」。乾血內阻,則肌膚失養,可見「肌膚甲錯」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則見「兩目黯黑」。
經典論述
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食傷、憂傷、飲傷、房室傷、飢傷、勞傷、經絡營衛氣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。」並提出「緩中補虛」之治法,以大黃蟅蟲丸為代表方劑,旨在祛瘀生新,滋陰養血。
相關證候
飲傷所致之乾血癆,常見以下臨床表現:
- 肌膚甲錯:皮膚乾枯粗糙,狀如鱗甲,乃瘀血內阻、肌膚失養之象。
- 兩目黯黑:眼周色澤晦暗,因氣血不榮、瘀血內停所致。
- 形體羸瘦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形體失養而日漸消瘦。
- 脈象細澀:瘀血內停,脈道不利,故脈象細而澀滯。
飲傷之證,須注重調理脾胃,清化濕熱,兼顧養陰活血,方能標本兼治,恢復氣血生化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