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食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食汗
飲食汗,又稱「食後汗」,乃中醫證候名,指進食後隨即出汗,甚則汗下如雨之病證。此症與人體正氣虛弱、胃中鬱熱密切相關,屬中醫學「汗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汗病章》有云:「飲食汗者,因正氣空虛,反為飲食慓悍之氣所勝,故食入汗出。」其發病機理主要涉及:
- 正氣虧虛:脾氣虛弱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,難以固攝津液。
- 胃熱亢盛:飲食入胃,助長胃中鬱熱,熱迫津液外泄。
- 氣機升降失調:脾胃運化失常,氣機紊亂,導致營衛不和。
臨床表現
- 進食後立即或短時間內出現明顯汗出
- 汗出部位常見於頭面、頸項、前胸或全身
- 汗量可輕可重,嚴重者汗下如雨
- 可能伴隨口乾、口臭、食慾亢進等胃熱症狀
- 或見氣短乏力、面色無華等氣虛表現
證型分類
-
脾胃氣虛型:
- 食後汗出,面色晄白
- 納少腹脹,倦怠乏力
- 舌淡胖有齒痕,脈細弱
-
胃熱熾盛型:
- 汗出量多,質黏膩
- 口渴喜冷飲,口臭口苦
- 舌紅苔黃,脈洪數
-
氣陰兩虛型:
- 汗出較多而黏
- 口乾咽燥,心煩失眠
- 舌紅少津,脈細數
治療原則
- 益氣固表:針對正氣虛弱之根本,健脾益氣以復衛外之功。
- 清泄胃熱:對於胃熱熾盛者,當清瀉陽明鬱熱。
- 調和營衛:促使營衛和合,腠理固密,汗出自止。
常用方劑
- 安胃湯:重在清胃熱、和胃氣,適用於胃熱偏盛者。
- 二甘湯(甘草、甘葛):有清熱生津、益氣止汗之效,適用於氣陰兩虛者。
- 補中益氣湯加減:適用於脾胃氣虛明顯者。
- 白虎加人參湯:對於胃熱亢盛兼氣陰不足者尤宜。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發揮,認為飲食汗之治重在調理脾胃,若兼見他證,亦可靈活配伍斂汗、養陰、清熱等法。此證反映了中醫學「汗為心液」、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內涵,臨證當詳辨虛實,審證求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