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食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食中毒

病名。指因誤食含有毒性金屬鹽類之食物、毒蕈、有毒魚類,或其他受毒物污染之飲食,導致體內陰陽失調、氣機逆亂而出現中毒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·諸飲食中毒候》載:「凡人往往因飲食急然困悶,少時致甚,乃至死者,名為飲食中毒。」中醫認為,此類毒邪經口而入,先傷脾胃,後可內陷營血、擾亂神明,甚則損及五臟六腑。

分類與病機

  1. 食魚中毒:如河豚、鰻魚等,其毒多屬寒濕或火毒。河豚之毒深入血分,可致經絡痺阻;有毒魚類若兼穢濁之氣,則易生濕熱,阻滯中焦。
  2. 食蟹中毒:蟹性寒涼,若過食或遇變質蟹肉,寒毒凝滯中脘,可見腹痛吐瀉;若夾濕熱,則發為皮膚癢疹。
  3. 食肉中毒:六畜肉若腐敗或染疫毒,毒邪穢濁蘊結腸胃,表現為暴瀉、昏迷;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穢飯、餒肉、臭魚,食之皆傷人」。
  4. 飲酒中毒:酒為濕熱之品,過量則濕熱蒸騰,上擾清竅,見煩躁譫妄;若劣酒含毒,更易傷肝膽,引發黃疸。
  5. 食蕈菌中毒:毒蕈種類繁多,其性或攻毒、或麻痹,輕者吐瀉昏聵,重者損傷肝腎,致陰陽離決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• 毒滯胃脘:胸悶脘痞、噁心嘔吐,舌苔厚膩,脈滑數。
  • 毒陷心包:神昏譫語、肢冷脈微,為邪陷營血之危候。
  • 毒損肝腎:黃疸尿閉、筋脈拘急,屬陰血耗傷之象。

古籍論述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強調「飲食雜毒,不可不慎」;《聖濟總錄》更詳列解飲食毒之方,如甘草、綠豆解毒湯等,以清熱化毒、調和氣血為治。此症需詳辨毒物性質,結合四診,方可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