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痰乃痰證之一,首見於《赤水玄珠》卷六,屬痰飲病之特殊證型,其病機關鍵在於痰飲停蓄於四肢、膈上或脅下等處,阻滯氣機,引發肢體功能障礙與臟腑不和。
病位與病機特徵
《不居集》卷十七詳述其病位變動特點:「停於膈上則一臂不遂,時復轉移一臂;蓄於脅下則脅痛乾嘔,寒熱往來。」顯示飲痰具流竄特性,可隨經絡氣血運行而改變病所。其形成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聚而成痰,復加三焦氣化失司,致痰飲流注皮裏膜外。《張氏醫通》卷四更指出,痰阻肝絡則脅痛,犯胃則嘔吐,侵四肢則經隧閉塞而痿廢不舉。
辨證要點
- 形體徵候:四肢沉重或局部不遂(尤以上肢為多見),痛處遊走不定;若痰留脅下,可見咳唾引痛、呼吸轉側加劇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滑或厚膩,脈多沉弦或滑,反映痰飲內伏之象。
- 兼症:或見嘔吐痰涎、頭目昏沉,甚則發熱惡寒如瘧狀,此因痰飲阻遏,營衛失和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主張分經論治,以「溫化攻逐」為大法:
- 膈上痰:選用《指迷茯苓丸》(茯苓、半夏、枳殼、風化硝),取硝黃滌痰、苓夏健脾,尤擅化經絡之痰。
- 脅下痰:宜《導痰湯》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南星、枳實)加柴胡、青皮疏利肝絡,佐以白芥子透達膜原。
- 四肢痰:仿《小胃丹》(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大黃、黃柏)峻逐水飲,然需謹慎體質,或改投《茯苓丸》加桂枝、桑枝通陽活絡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「飲痰屬陰邪,非溫不化」,臨證可酌加乾薑、細辛助陽消飲;若見寒熱如瘧,則取《溫膽湯》和解少陽,體現「痰瘀同治」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