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飲痰,病證名。痰證之一。見《赤水玄珠》卷六。因痰飲留於四肢、膈上或脅下所致四肢不舉,脅痛、嘔吐之證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七:「飲痰,停於膈上,一臂不遂,時復轉移一臂,蓄於脅下,脅痛乾嘔,往來寒熱。」《張氏醫通》卷四:「飲痰成嘔吐,脅痛,四肢不舉。」治宜攻逐痰飲,方用小胃丹、指迷茯苓丸、導痰湯等。
飲痰,又稱飲痰證,是指痰飲停留於四肢、膈上或脅下所致四肢不舉、脅痛、嘔吐等症狀的病證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勞倦過度等因素所致,使脾胃功能失調,痰飲內生,痰飲停留於四肢、膈上或脅下,阻遏經絡,氣血不通,則出現四肢不舉、脅痛、嘔吐等症狀。
飲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1.四肢不舉:由於痰飲阻遏經絡,氣血不通,導致四肢肌肉失去濡養,不能正常活動,故出現四肢不舉。 2.脅痛:由於痰飲停留於脅下,阻礙氣機運行,導致氣血鬱滯,出現脅痛。 3.嘔吐:由於痰飲阻塞於胃,影響胃的正常消化功能,導致胃氣上逆,出現嘔吐。 4.往來寒熱:由於痰飲阻遏經絡,氣血不通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寒熱往來。
飲痰的治療以祛痰化飲為主,可用小胃丹、指迷茯苓丸、導痰湯等方藥治療。
飲痰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;保持良好的情緒,避免情緒激動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飲痰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