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郄,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外台秘要》。其定位於胸部,具體在第六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旁開六寸處。此穴屬經外奇穴,未歸入傳統十四經脈系統,然臨床運用歷史悠久,主治範圍明確,於腹脅疾患療效顯著。
定位與解剖
飲郄之位置,依古籍所述,當以乳中線為基準,向外平行測量。現代解剖學對應處為第六肋間隙外側,深層分布有肋間神經、血管及腹外斜肌等組織。取穴時,患者宜採仰臥或坐位,於第六肋間隙觸診定位。
主治功能
此穴以調暢氣機、疏利腹脅為主要功效,具體適用於:
- 消化系統病症:如腸鳴腹脹、消化不良,因氣滯或寒凝所致之腹滿脹痛。
- 脅肋疾患:肋間神經痛、胸脅脹悶,或外力挫傷引發之局部疼痛。
- 氣機不暢:中醫理論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此穴能疏通局部氣血,緩解因氣滯血瘀引發之不適。
針灸療法
- 針刺法:採用平刺或斜刺法,進針深度約0.3-0.5寸,以得氣為度。因穴位鄰近胸膜,操作需輕緩,避開深層重要組織。
- 灸治法:可施以艾炷灸3-5壯,或以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適用於寒證或虛寒性腹痛。
理論探討
飲郄之命名,「飲」或與水濕代謝相關,「郄」意指孔隙,或喻其位處肋間隙之特點。此穴雖未載於《黃帝內經》,然唐代以降沿用數百年,反映其臨床實用性。中醫認為,脅肋為少陽經所過,與肝膽氣機密切相關,刺激飲郄可助疏泄肝鬱,調和脾胃,體現「經外奇穴」對經絡系統的補充作用。
配伍應用
臨床可配合期門、章門等肝經穴位,增強疏肝理氣之效;若治腹脹,可配伍中脘、天樞以調和中焦。
此穴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想,兼顧局部與整體調節,為針灸治療腹脅病症之重要輔助穴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