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癇

飲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「五癇」範疇,其名首見於明代醫著《奇效良方》。此症特徵為飲食異常與肢體搐動並見,發作時患者雖進食卻感飢飽無覺,或突然數日食欲全無,伴隨手足不由自主抽動,症狀多於寐中或飽食後誘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飲癇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蓋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。若飲食不節、痰濕內蘊,或情志所傷致肝氣橫逆犯胃,皆可擾亂中焦氣機,使痰濁內生,上蒙清竅,引動肝風,遂發為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痰飲內伏,風陽上擾」——痰濁阻滯經絡,故見搐動;脾胃升降失司,故現飢飽失常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飲食異常:發作時或暴食不知飽足,或突厭食數日,與脾胃運化失常相關。
  2. 肢體搐動:手足局部抽搐,輕者僅指尖顫動,重者四肢拘急,乃風痰走竄經絡之象。
  3. 發作時機:常於寐中痰動風生,或因過飽食滯,使痰濕壅盛而誘發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食癇:多因乳食不化生風,發作多伴嘔吐腹痛,與飲癇之飢飽失調有異。
  • 驚癇:由驚恐觸動心肝,症見驚叫昏仆,與飲癇之脾胃痰濕機轉不同。
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對飲癇之治,主以健脾化痰、熄風定癇為法:

  • 健脾消痰:茯苓、半夏、陳皮等化痰滲濕,佐白朮、蒼朮健運脾胃。
  • 平肝熄風:鈎藤、天麻鎮肝熄風,痰熱甚者加膽南星、竹瀝。
  • 調和升降:若脘痞嘔惡,可用枳實、生薑以復中焦升降之職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提及:「痰食壅塞成癇」,可參《幼幼集成》治癇需分痰、火、驚、虛之論。飲癇之證,實兼痰、食二者為患,故調理需標本兼顧,癇止後尤當注重脾胃調攝,防其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