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瀉,又稱溢飲滑洩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。此證以「渴而飲,飲而瀉,復渴復飲復瀉」為典型表現,屬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疾患,其病機與脾虛濕盛、三焦氣化失司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飲瀉之證,多因脾胃陽虛或中氣不足,導致水液運化失職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振,水穀精微不得疏布,反為濕濁內停;加之三焦氣化不利,水飲泛溢於腸道,遂成「飲後即瀉」之候。此證亦有因肺氣不宣或腎陽虛衰,影響水液下輸膀胱而旁流大腸者,呈現滑泄無度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口渴引飲:因水液不得正常輸布,津不上承,故患者雖頻飲仍覺煩渴。
- 飲後即瀉:水飲直趨腸道,瀉下物多清稀,或如鵪鶉溏薄,甚則完全不化。
- 反覆發作:呈「飲—瀉—渴」循環,伴神疲乏力、肢冷畏寒等陽虛之徵。
鑑別診斷
- 痰飲病:水飲停聚局部(如胸脅、胃脘),以咳喘、眩暈為主症,與飲瀉之水走腸間有別。
- 五更瀉:屬腎瀉,多於黎明作泄,與飲瀉之「隨飲隨瀉」不同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溫陽化飲、健脾利濕為大法,常用方劑如下:
- 苓桂朮甘湯:茯苓淡滲利水,桂枝通陽化氣,白朮健脾燥濕,甘草和中,適用於脾虛水停之輕證。
- 實脾飲:配伍乾薑、附子溫補脾腎,厚朴、木香行氣除滿,主治陽虛水泛之重證。
- 春澤湯:人參、白朮益氣健脾,澤瀉、豬苓導水下行,適用於氣虛兼水濕內停者。
此證若久延不癒,可進一步傷及腎陽,當參合四神丸或真武湯等溫腎固澀之劑,以斂滑固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