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飲心痛

定義與源流

飲心痛乃中醫古籍記載之病證名,指水飲痰涎上犯心絡所致之心痛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首載此證,後世亦稱「停飲心痛」。隋代《諸病源候論·心病諸候》有云:「心痛而多唾者,停飲乘心之絡故也。」明確指出其病機為水飲停聚、上乘心絡。

病機病理

本證之形成,多因:

  • 脾胃陽虛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飲
  • 肺氣不宣,水道不利,津液凝聚為痰
  • 三焦氣化失常,水飲內停,上逆犯心

其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,以陽氣不足為本,痰飲內停為標。飲邪上犯心絡,阻遏胸陽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

臨床表現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心病源流》詳述其證候:「曰飲,必惡心煩悶,時吐黃水,甚則搖身作水聲。由傷水飲痰涎積聚也。」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心胸疼痛:痛勢或輕或重,常伴胸悶不適
  • 消化系統症狀:惡心嘔吐,時吐黃水,口中黏膩
  • 痰飲特徵:搖身時可聞胸腹水聲(振水音),多唾
  • 全身表現:或見咳嗽,痰多,頭暈目眩
  • 脈象舌象:脈多弦滑或沉滑,舌苔白膩或水滑

分類辨證

飲心痛須辨其寒熱屬性:

熱飲心痛

  • 證見:心窩灼痛,吐物酸臭,口乾口苦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
寒飲心痛

  • 證見:心痛遇寒加重,嘔吐清涎,肢冷畏寒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

治法方藥

基本治則

溫陽化飲,通絡止痛為主,佐以健脾利濕

常用方劑

  1. 小胃丹:攻逐水飲,適用於飲邪壅盛之實證
  2. 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:健脾燥濕,化氣利水
  3. 二陳湯加味(《醫學從眾錄》):二陳湯加乾薤白、瓜蔞皮,化痰通陽,寬胸止痛
  4. 三花神佑丸:專治水飲流注胸膈之痛

加減用藥

  • 熱飲:加黃連、甘遂以清熱逐飲
  • 寒飲:加肉桂、茯苓、蒼術、半夏以溫中化飲
  • 胸悶甚者:加枳實、厚朴以行氣消痞
  • 痛甚者:加延胡索、川楝子以理氣止痛

相關病證鑑別

本證須與下列病證相區別:

  1. 氣滯心痛:以脹痛為主,與情緒相關,無痰飲見症
  2. 血瘀心痛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,舌紫暗有瘀斑
  3. 痰濁心痛:胸悶如窒,體胖痰多,苔厚膩而無水聲

飲心痛與一般痰濁心痛之別,在於其特具水飲停聚之徵,如搖身作水聲、吐黃水等。

歷史沿革

此證論治源流可溯至漢唐,《金匱要略》雖未明言「飲心痛」,但對痰飲病機已有系統論述。唐代《千金方》首立其名,宋代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發其治法。明清醫家如張介賓、李中梓等,均在痰飲心痛辨證上有所發揮,形成完善理論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