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飲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飲子
飲子為中醫方劑學專有名詞,屬湯劑之一種,其特點在於服用方法較為靈活,不嚴格限定飲服時間與方式,既可徐徐頻呷代茶,亦可根據病情需要冷服。此劑型起源甚早,歷代醫籍多有記載,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所載之「蘆根飲子」、金代《宣明論方》之「地黃飲子」,均為經典飲子方例。
飲子之特點
- 劑型靈活:
飲子雖屬湯劑範疇,然其製備與服用方式較一般湯劑更為隨宜。既可如茶飲般頻呷慢嚥,亦可依證候需要冷服或溫服,適應不同病情與體質需求。 - 藥物配伍:
飲子之組成多選用性味平和或具清潤調和之效的藥物,如蘆根、生地黃、麥冬等,既能長期服用,又可避免過於峻烈傷正。部分飲子方亦會根據證型配伍清熱、化濕、益氣等藥物,以求標本兼治。 - 臨床應用:
飲子適用於需長期調理或病情較輕緩之證候,如陰虛煩渴、暑熱傷津、濕熱內蘊等。其作用較湯劑更為和緩,適合病後調養或日常保健之用。
古籍記載之飲子舉隅
- 蘆根飲子(《千金要方》)
以蘆根為主藥,配伍葛根、麥冬等,具清熱生津之效,主治熱病傷津、煩渴引飲。 - 地黃飲子(《宣明論方》)
以生地黃、巴戟天、山茱萸等滋補肝腎,佐以石斛、麥冬養陰,適用於瘖痱證,症見舌強不語、足廢不行。 - 五汁飲(《溫病條辨》)
雖未明確標示為飲子,然其以梨汁、荸薺汁等鮮汁調和,頻頻啜飲,實具飲子之特色,用於熱病津傷之證。
飲子與他類劑型之異同
飲子與普通湯劑、茶劑雖皆為液體劑型,然其應用範疇各異:
- 與湯劑之別:湯劑多需煎煮後溫服,且服用時間、劑量較為固定;飲子則靈活隨證,可適應長期調理。
- 與茶劑之異:茶劑多以單味或簡單配伍泡服,藥力較輕;飲子雖可代茶,然其組方嚴謹,效用更為明確。
飲子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緩調陰陽」之理念,於臨床治療與養生保健皆具重要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