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隱病

隱病,又稱「陰疾」或「前陰諸疾」,為中醫婦科學中女子前陰部位多種病證之統稱,見載於楊志一《婦科經驗良方》。其範疇涵蓋陰癢、陰挺、陰瘡、陰冷、陰吹等疾患,多與肝、腎、脾三臟功能失調,及濕、熱、寒邪侵擾相關,亦與衝任二脈氣血運行密切相連。以下分述其主要證型與中醫病理機轉:

1. 陰癢(外陰瘙癢)

  • 病因病機: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肝腎陰虛生風所致。濕熱蘊結前陰,則見瘙癢帶下黃稠;陰虛血燥,則皮膚乾枯皸裂,夜間癢甚。
  • 相關經絡:足厥陰肝經「環陰器」,濕熱循經下注,故發為陰癢。

2. 陰挺(子宮脫垂/陰道壁膨出)

  • 病因病機:主因中氣下陷,衝任不固,或產後勞傷,致胞宮失於提攝。此外,腎虛不繫亦為關鍵,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胞絡傷損,子虛冷,氣下衝所為。」
  • 證型分治:氣虛者伴倦怠乏力,腎虛者腰痠畏寒。

3. 陰瘡(外陰潰瘍或腫痛)

  • 病因病機:濕熱毒邪壅滯前陰,氣血瘀阻,化腐成瘡;或寒濕凝結,久則潰爛。若瘡面黯紅、膿水清稀,多屬虛寒;紅腫熱痛則為實熱。
  • 古籍參考: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陰蝕瘡」,與肝脾濕毒相關。

4. 陰冷(外陰寒冷感)

  • 病因病機:多因腎陽虛衰,命門火弱,或風冷客於胞絡,致前陰失於溫煦。亦見於肝經寒凝,陽氣不達四末。

5. 陰吹(陰道排氣有聲)

  • 病因病機:主因氣虛下陷,或腸胃燥結,腑氣不通,逼走前陰。《金匱要略》載:「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。」另婦女產後氣血不足,亦可能引發此證。

中醫整體觀與隱病關係

隱病雖病位在前陰,然其本多關乎內臟失調。例如:

  • :主疏泄,肝鬱化火或濕熱下注,可致陰癢、陰瘡。
  • :主生殖,腎陽虛則陰冷,腎氣不固則陰挺。
  • :主運化,脾虛濕盛則下注成帶,或中氣下陷而陰挺。
    此外,外感六淫(如濕、熱、寒)與七情內傷,均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。

中醫治隱病,歷代醫家重視「辨證求因」,外治與內服並用。如陰癢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,陰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,皆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