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隱曲之中醫涵義詳解
隱曲一詞於中醫典籍中有多重指涉,主要關聯人體生理機能與病理狀態,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亦多有延伸。以下分述其醫學涵義:
一、指二便排泄功能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明確記載:「三陰三陽俱搏,心腹滿發盡,不得隱曲,五日死。」此處「不得隱曲」指大小便閉塞不通,屬危重症候。中醫認為,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與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經氣異常搏結,導致氣機壅塞於心腹,使水穀糟粕無法下傳,二便閉結。此狀況若持續五日,臟腑氣化功能將徹底衰竭,故斷為死證。
另在「二陽之病發心脾」條文中,隱曲障礙與「女子不月」(閉經)並列。此處揭示陽明經(屬二陽)功能失調,影響心脾運化,使水穀精微無法化生為經血,同時伴隨二便排泄異常,反映陽明「多氣多血」特性與月經、二便的內在聯繫。
二、指前後二陰部位
「隱曲之疾」專指前陰(外生殖器、尿道)與後陰(肛門)的病變。中醫臟象理論中:
- 前陰與肝腎關係密切,肝主筋,環繞陰器;腎開竅於二陰,主司生殖與二便。
- 後陰屬大腸所主,受肺氣肅降與脾胃升清功能影響。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「津液內溢,下流於睪,水道不通,日大不休」,即描述隱曲部位因濕熱瘀阻所致的水腫病變。臨床常見的淋症(小便澀痛)、疝氣、痔瘡等,均屬隱曲之疾範疇。
三、經絡氣化之關聯
隱曲功能與經絡氣化密切相關:
- 陽明經:主「津液所生病」,若陽明經熱盛(如承氣湯證),可致「不得隱曲」而便秘;若陽明虛寒(如吳茱萸湯證),則可能出現小便清長或失禁。
- 太陰經:脾失健運時,水濕停聚可致「隱曲不利」,表現為大便溏滯或小便短少。
- 督任二脈:督脈「循陰器合篡間」,任脈「起於中極之下」,二脈失調可引發前陰病症,如《難經》所述「前陰濡濕」之證。
四、病理機轉辨析
隱曲異常反映不同病機層次:
- 實證:常見於熱結膀胱(小便赤澀)、腸胃燥結(便祕腹滿),多因六淫或飲食積滯。
- 虛證:如腎陽不足之「溲便為之變」(《素問·五藏生成》),或肝血虧虛所致的陰器失養。
- 情志因素:憂思傷脾可致「隱曲不通」,因氣機鬱結影響二便傳導,與現代醫學「腸腦軸」概念有相通之處。
歷代醫家注釋中,王冰將「隱曲」解為「隱蔽委曲之事」,張景岳則強調其「下焦竅道」之意,可見此詞匯兼具功能與解剖雙重意義。
五、診療應用舉隅
- 《傷寒論》:以「小便利否」辨陽明腑實程度;用五苓散治「渴而小便不利」,皆隱曲功能之臨床觀察。
- 《醫宗金鑑》:論痔瘡時提出「隱曲之處,氣血常聚」,解釋肛周疾病多瘀血的病機。
- 婦科應用:朱丹溪治療閉經兼二便不利者,常從陽明論治,取「衝脈隸屬陽明」之義。
隱曲概念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、診斷與治療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整體觀,亦為現代研究中醫泌尿生殖與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