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曲之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隱曲之疾

隱曲之疾,乃中醫學專有名詞,指人體前後二陰(即外生殖器與肛門)之疾患,包含其相關功能異常與病理變化。此名詞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濕客下焦,發而濡洩,及為腫,隱曲之疾。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為:「隱曲之疾謂隱敝委曲之處病也。」明確指出此類病症發病部位之隱蔽特性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學認為,前後二陰與五臟六腑經絡系統密切相關:

  • :主司二陰開闔,腎氣虛衰可致遺尿、遺精、陽痿或泄瀉。
  • :肝經繞陰器,肝失疏泄易引發疝氣、外陰搔癢等病症。
  • :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濕盛常導致白帶異常、陰部濕疹或痔瘡出血。
  • 心與小腸:心火下移小腸,可致小便赤痛、口舌生瘡合併陰部潰瘍。

病因病機

隱曲之疾的形成與下列病理因素相關:

  • 濕熱下注: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肥甘厚味,濕熱蘊結下焦,表現為黃濁帶下、陰囊潮濕或肛門灼痛。
  • 寒凝肝脈:寒邪侵襲肝經,氣血凝滯,可見睾丸冷痛、陰部收縮疼痛。
  • 氣血瘀阻:情志失調或外傷導致局部氣滯血瘀,形成精索靜脈曲張或外陰硬結。
  • 中氣下陷:勞倦過度或久病耗氣,引發子宮脫垂、直腸脫出等症。
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致虛火內擾,多見夢遺、早洩伴隨潮熱盜汗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臨床常見證型及其特徵如下:

  • 濕熱證:外陰紅腫糜爛、帶下黃臭,兼見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寒滯證:少腹拘急冷痛、陰囊緊縮,脈象沉緊。
  • 氣虛證:脫肛時發、小便失禁,伴隨神疲乏力。
  • 血瘀證:會陰部刺痛固定、經色紫暗有塊。
  • 陰虛證:陽強易舉、精液早泄,伴有腰膝痠軟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依「審證求因」原則,針對不同病機採取相應治法:

  • 清熱利濕:選用龍膽瀉肝湯、八正散等方劑。
  • 暖肝散寒:以天台烏藥散、暖肝煎為代表方。
  • 益氣升提:常用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加減。
  • 活血化瘀:以少腹逐瘀湯、桂枝茯苓丸為主方。
  • 滋陰降火:代表方劑為知柏地黃丸、大補陰丸。

古醫籍對此類疾病記載甚詳,《醫宗金鑒》論疝氣云:「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」《外科正宗》對痔瘡描述:「痔者,髒中濕熱風燥四氣相合而成。」皆屬隱曲之疾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