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隱軫,又稱「隱疹」、「隱胗」,為中醫學中常見之皮膚病證,指發作時皮膚突現斑丘狀皮疹,時隱時現、反覆發作之症候。其名源自「軫」與「疹」、「胗」相通,古籍《素問·四時逆從論》云:「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」,顯示此症與少陰經氣血失調相關,屬皮痹範疇之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隱軫多因內外風邪相搏,客於肌表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風熱相搏:外感風熱之邪,鬱於肌膚腠理,氣血壅滯而發疹,疹色偏紅、搔癢劇烈。
- 血虛風燥:陰血不足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皮疹反覆,皮膚乾燥脫屑。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生,外透肌表,疹色暗紅伴腫脹,或滲液。
- 氣血失和:少陰經氣血偏盛或不足,營衛失調,如《素問》所載,可兼見皮膚麻木(皮痹)。
臨床特徵
- 疹形:疹塊大小不一,或呈丘疹、或成斑片,界限分明,突起於皮膚。
- 發作特點:驟發驟退,遊走不定,遇風熱易加重,得冷敷或靜臥或稍緩。
- 兼症:或伴發熱惡風、心煩口渴(風熱證);或見舌紅少津、脈細數(血虛證);若濕熱重者,可見舌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證型辨治
- 風熱型
- 治則:疏風清熱,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消風散加減,含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。
- 血虛型
- 治則:養血潤燥,熄風止癢。
- 方藥:當歸飲子為主,重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。
- 濕熱型
- 治則:清熱利濕,通絡消疹。
- 方藥:萆薢滲濕湯合茵陳蒿湯加減。
- 少陰氣血失調型
- 治則:調和少陰,通絡透疹。
- 方藥:可選黃連阿膠湯或麻黃細辛附子湯,視寒熱偏盛加減。
古籍淵源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風強則為隱疹,身體為癢」,強調風邪為致病主因;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區分「白疹」、「赤疹」,與寒熱體質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則補充虛證治法,完善辨證體系。
隱軫一症,外顯於皮表,內聯臟腑氣血,臨證須審因論治,尤重風、濕、血三者之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