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隱疹,古稱「風搔隱疹」,又稱「風疹塊」,是一種以皮膚突發風團、劇烈搔癢、時隱時現為特徵的病症,首載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。其病機主要責之於內有濕熱蘊結,復感外邪,風寒或風熱客於肌表,擾動皮毛腠理而發;亦有因稟賦不耐,接觸異氣、飲食不節等過敏因素誘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襲表
    • 風熱相搏:風熱之邪外襲,與內蘊濕熱相合,搏於肌膚,發為紅色風團,灼熱癢甚。
    • 風寒外束:衛陽不足,風寒客於肌腠,營衛失和,則見疹色淡白,遇寒加重。
  2. 氣血失調
    • 血虛風燥:久病耗傷陰血,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失養,風邪乘虛而動,症見疹塊反覆發作,皮膚乾燥。
    • 瘀血阻絡:病程遷延,邪鬱經絡,氣滯血瘀,風團色暗,發無定處。

臨床辨證分型

  • 風熱證:風團鮮紅,扪之灼熱,伴發熱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藥如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知母等。
  • 風寒證:疹色淡白或瓷白,遇冷加劇,惡風無汗,脈浮緊。治當疏風散寒,方選荊防敗毒散(《攝生眾妙方》),重用桂枝、麻黃以溫通肌表。
  • 氣血兩虛證:風團反覆發作,遷延日久,面色少華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宜益氣養血、熄風止癢,方取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,酌加黃芪、首烏等。
  • 腸胃濕熱證:發疹時伴脘腹疼痛、便秘或泄瀉,舌苔黄膩。治需通腑泄熱,方用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加減。

外治方法

  1. 熏洗法:取香樟木30-60克或蠶砂30克煎湯,趁熱熏洗患處,以疏風透邪。
  2. 外搽法:以百部50克浸於75%酒精250毫升中,三日後取液塗擦,可祛風殺蟲止癢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刺:選曲池、血海、三陰交等穴,風熱加合谷,風寒加風門,血虛加足三里。
  • 拔罐:於風團局部施以走罐,助邪外泄。

此病相當於西醫之「蕁麻疹」,然中醫立足整體,通過辨證分型調理內外,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皆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臨床需審證求因,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