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印堂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印堂疔

病名:印堂疔,見於《治療大全》,亦稱眉心疔,屬中醫外科疔瘡範疇,為發於面部印堂穴(兩眉之間)之癰疽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火毒內蘊風熱邪毒上攻,凝滯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之印堂處。或因情志鬱結飲食不節,致氣血壅滯,化熱生毒,發為疔瘡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形如粟米,根腳堅硬,頂尖如釘,甚則伴隨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火毒熾盛,可見腫勢蔓延,瘡頂黯紫,膿稠惡臭,為毒邪深重之象。

證型辨析

  1. 風熱證:疔瘡初起,紅腫明顯,疼痛劇烈,伴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火毒證:腫勢擴散,瘡頭紫黑,膿液黃稠,伴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3. 氣血兩燔證(重症):高熱煩躁,瘡色黯陷,神昏譫語,舌絳少苔,脈細數,屬疔毒走黃之險候。

治法
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風熱證:宜五味消毒飲加減,疏風清熱。
  • 火毒證:用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,瀉火透膿。
  • 氣血兩燔證:急投清瘟敗毒飲,配合外治拔毒。

外治法
初期可敷如意金黃散;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繼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古法亦有以針刺鑱破瘡頭,泄其毒邪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眉心疔:與印堂疔同義,強調發病部位於眉心。
  • 疔毒走黃:泛指疔瘡毒邪內攻,相當於西醫之敗血症,為危重證候。

此證需緊扣經絡辨位毒邪深淺,治法務求速效,防其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