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應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應候

證名,指於疔瘡之旁再生一小瘡者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。此名出自《外科啓玄》卷二,又稱有應

證候特徵
患者肌膚初生一主疔瘡,具紅、腫、熱、痛之典型陽證表現。於病程發展中,主疔瘡附近另發一較小疔腫,此即為「應候」。其機理多因火毒熾盛,邪熱外發,循經絡旁達,故於近處再生小瘡,可視為毒邪外透之象。

治法
傳統以消毒刀針挑破小瘡,導出膿血,使火毒外洩,緩解局部氣血壅滯。此法符合中醫「開門逐寇」之治療原則,透過外引流減輕內毒熾盛。若配合清熱解毒內服方藥,如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,可加強療效。

預後意義
疔瘡見應候者,多屬毒邪有出路,故中醫視為易治之證;反之,若瘡周無小瘡發出,則稱無應無應候,提示毒邪內蘊難透,病情可能較為深重。此區分反映中醫「辨膿期、察毒勢」的辨證思維,尤其重視瘡瘍形勢與邪正相爭之關係。

理論延伸
「應候」一說與中醫絡病理論相關。主疔為經絡阻塞、氣血瘀滯所生,而旁發小瘡則反映邪毒沿細絡旁竄。此現象亦可對應《內經》「熱勝則腐肉,肉腐則為膿」之病機,說明瘡瘍形成與局部氣血失調、化熱成毒的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