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應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應突穴
歸類與出處
應突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唐代《外臺祕要》,屬胸部穴道之一。其定位不在傳統十四經脈體系內,而是臨床經驗累積所得之特殊刺激點。
定位與取穴
位於胸部乳頭外開2寸(約3橫指)直下,當第六肋間隙再向下1寸處。具體取穴時,可先定乳中穴(乳頭中央),水平外移2寸後,垂直向下循按至第六肋間(平男性乳頭下兩肋間),再向下量1寸即為本穴。
主治與機理
- 消化系統病症
- 飲食不入:應突穴能疏調局部氣機,緩解胃氣上逆所致之噯氣、嘔逆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此穴可間接調和胃氣,改善因消化不良引發之胸腹痞滿。
- 腹滿腸鳴泄瀉:與脾失健運相關,本穴刺激可促進脾胃升清降濁之能,疏導中焦氣滯。古代文獻《鍼灸資生經》亦強調胸腹區域穴位對腸腑運化的影響。
- 局部經絡病症
- 肋間神經痛:屬中醫「脅痛」範疇,多因肝氣鬱結或瘀血阻絡。應突穴位於足厥陰肝經與足陽明胃經之間,刺之可活血通絡,緩解脅肋脹痛。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沿皮淺刺0.3-0.5寸,施平補平瀉法,以得氣為度。因胸部肌肉較薄,需避免深刺傷及內臟。
- 艾灸:可採用艾炷灸1-3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灸法尤宜於虛寒性腹瀉或慢性脅痛,藉火熱之氣溫通經脈。
配伍與臨床應用
古籍未載明確配伍,然臨床可結合下述穴位增强療效:
- 配中脘、足三里,强化健脾和胃之效;
- 配期門、陽陵泉,疏肝解鬱,緩解脅痛。
學術探討
應突穴之命名,或與其治療「氣逆突衝」之症有關。胸部經外奇穴多具調暢氣機之特性,如《鍼灸集成》記載之「飲郄」穴亦主腹脹、腸鳴,與應突功效相類,反映古人對體表-內臟相關性的經驗總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