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應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應鐘為六呂之一,屬中醫與傳統樂律理論相結合之重要概念。
一、六呂與六律之背景
「六呂」與「六律」合稱「十二律呂」,源自古代樂律體系,後與中醫學理相互參合。六律屬陽,為黃鐘、太簇、姑洗、蕤賓、夷則、無射;六呂屬陰,為大呂、夾鐘、仲呂、林鐘、南呂、應鐘。此十二律呂對應十二月及十二經脈,成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之體現。
二、應鐘之特性
應鐘為六呂之末,對應農曆十月,時屬亥月,方位配屬北方,五行屬水,與足少陰腎經相應。其音低沉,象徵陰氣漸盛、萬物收藏之態,契合冬季閉藏之養生原則。
三、中醫理論中的關聯
- 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應鐘對應腎經,腎主藏精、司水液代謝,其氣通於耳。樂律中應鐘之音可調節腎氣,輔助治療耳鳴、腰膝痠軟等腎虛之證。 - 與時令養生
亥月陰氣盛極,宜順應「秋冬養陰」之法,透過靜坐、早臥晚起以涵養腎精,應鐘之音亦有助於安神定志。 - 五運六氣之應用
在運氣學說中,應鐘對應終之氣(小雪至大寒),氣候寒凝,易傷腎陽,故此時宜溫補,亦可配合音律調息以平衡氣機。
四、典籍記載
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雖未直接提及應鐘,然其「五音療疾」理論與十二律呂相通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亦論及音律與臟腑之呼应,間接闡釋應鐘等律呂於調養身心之作用。
綜言之,應鐘不僅為樂律名詞,更融入中醫時空觀與臟象學說,體現傳統文化中「音醫同源」之深厚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