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鶯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鶯翁

鶯翁,又稱「鵝聚」,為中醫喉科病名之一,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其病位在口腔上齶,屬「懸癰」之範疇。此症多因風熱邪毒上壅,或脾胃積熱循經上攻,致使氣血壅滯,發為癰腫。臨床表現以口腔上齶紅腫疼痛為特徵,甚者可見局部化膿,伴隨吞咽困難、言語不利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,侵襲上齶,與正氣相搏,熱毒蘊結,發為腫痛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循足陽明胃經上灼口腔,氣血瘀阻而成癰。
  3. 虛火上炎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內生,上炎於口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局部症狀:上齶處紅腫突起,形如蠶豆或梅核,按之痛甚,或有波動感(成膿之兆)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證;若屬虛火,則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實證(風熱、脾胃積熱):清熱解毒、瀉火消腫,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• 虛證(陰虛火旺):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。外治可用冰硼散吹患處,或刺絡泄膿(需由專業醫師操作)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懸癰:廣義泛指口腔及咽喉部癰腫,狹義則特指生於上齶者,與「鶯翁」同義。
  • 鵝聚:強調腫塊聚結如鵝卵,為此症之俗稱。

文獻溯源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將此症歸因於「三因」中的「外因」(風熱)與「內因」(飲食勞倦),體現中醫整體辨治思想。後世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闡述其病位與經絡關係,指出「上齶屬陽明」,治療當清瀉胃火。

鶯翁一病,雖屬局部病變,然其病機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