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兒不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嬰兒不睡

嬰兒不睡,見載於《幼科鐵鏡》,為小兒常見病證之一,屬中醫「不寐」範疇,又稱「夜啼不眠」。此症多因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或因外感內傷,陰陽失調所致。其病機與成人不寐有別,多與心、肝、脾三臟功能失調關係密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經積熱
    孕母孕期過食辛熱,或嬰兒胎熱內蘊,心火亢盛,擾動神明,致夜臥不安、啼哭不睡。《幼科發微》提及:「心熱則煩,煩則不得眠。」
  2. 肝膽鬱熱
    肝主疏泄,嬰兒肝常有余,若受驚恐或情志不暢,肝氣鬱而化火,上擾心神,見易驚、夜啼、睡臥不寧。
  3. 脾胃不和
    乳食不節,積滯內停,胃不和則臥不安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。」脾胃濕熱或虛寒,皆可影響睡眠。
  4. 氣血不足
    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氣血虛弱,心神失養,致寐淺易醒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心火亢盛證
    • 表現:面赤唇紅,煩躁啼哭,小便短赤,舌紅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安神定志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或硃砂安神丸。
  2. 肝膽鬱熱證
    • 表現:驚惕易醒,哭聲洪亮,目睛瞪視,指紋青紫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鎮驚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鈎藤飲加減。
  3. 乳食積滯證
    • 表現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夜臥翻滾,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。
  4. 心脾兩虛證
    • 表現:面色萎黃,寐淺易驚,哭聲低弱,舌淡脈細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。
    • 方藥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加減。

外治與調護

古法亦重外治,如《幼科鐵鏡》提及以推拿揉腹、灸囟門等法調理氣機。另可配合藥枕(如夜交藤、合歡皮等)、穴位敷貼(如湧泉穴)以助安神。

嬰兒不睡之證,須辨明虛實寒熱,隨證施治,以復陰陽之平衡,使神安寐寧。古籍所載「不寐多困」之說,亦提示此症與日間精神困倦相關聯,當整體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