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兒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嬰兒風

嬰兒風為中醫理論中「八風」之一,屬東風。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記載:「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。」古人以八方之風應和自然與人體,嬰兒風的特性與東方、春季相應,於五臟歸屬於肝,於五行屬木,其性質溫和但蘊含生發之機,然過盛或失調則可致病。

1. 嬰兒風與人體的關聯
嬰兒風傷人時,其病理影響可分內外兩層:

  • 內捨於肝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風邪入肝,易致肝氣不舒,甚則化火生風,出現眩暈、頭痛、目赤等症。春季多見肝病,亦與嬰兒風當令相關。
  • 外在於筋紐:肝主筋,風邪外客,可致筋脈拘急或弛緩,表現為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,或見痙攣抽搐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即與此類風邪相關。
  • 其氣主為身濕:風性開泄,兼挾濕氣,可困遏脾陽。肝木乘脾土,則見身重倦怠、肢體浮腫等濕濁停聚之象。

2. 嬰兒風的時令與病理特性

  • 應時而生:嬰兒風主春季,東風生發,助萬物甦醒,然若人體正氣不足,反易受其侵襲。
  • 傳變特點: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常兼夾他邪(如濕、熱),故臨床可見風濕痺痛、風熱表證等複合病機。

3. 古籍延伸論述
《類經》注解此段時指出:「嬰兒風者,東方生生之氣,然過則傷肝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嶽亦重視風邪與肝系的關係,認為調肝熄風為治此類風病之要。

嬰兒風之說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氣候與人體臟腑、經筋病理緊密結合,為外感病機理論的重要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