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兒哭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嬰兒哭遲
嬰兒哭遲,又稱作「初生不啼」,此症名出自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。此病症候主要表現為新生兒出生後不立即發出啼哭聲,或啼哭聲音微弱無力,為初生兒常見異常狀態之一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嬰兒哭遲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產程異常或外邪侵襲有關。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肺氣閉郁:分娩過程中,胎兒受產道擠壓,若穢濁之氣閉阻氣道,致肺氣不得宣發,故而無啼。
- 寒氣凝滯:產房過冷或臍帶處理不當,寒邪內侵,陽氣被遏,導致氣機不暢。
- 氣血瘀阻:產程過長或難產,氣血運行受阻,清竅失養,故無聲息。
4.臟腑虛弱:母體孕期調養失宜,或因早產導致胎兒五臟發育未全,尤以肺氣虛弱為主。
證候表現
臨床可見嬰兒面色或青或白,呼吸微弱,四肢不溫,反應遲鈍。嚴重者可見唇甲紫紺,甚則昏睡不醒。舌象多呈淡白或暗紫,指紋淡滯或沉隱不顯。
治療原則
治療當以宣肺通氣、溫陽散寒、活血通絡為主,視證候不同又可分為以下治法:
- 宣肺開閉法:適用於肺氣閉郁者。傳統上常用手法彈拍足底或背部,或以蔥白搗汁滴鼻,芳香開竅。
- 溫陽散寒法:針對寒邪凝滯之證,可用艾條溫灸囟門、百會等穴,或予生薑汁塗擦背部。
- 活血通絡法:氣血瘀阻者,可用當歸、紅花等藥材煎湯燻蒸,或輕揉四肢促進氣血運行。
- 培補元氣法:對臟腑虛弱者,可予以人參、黃耆等益氣之品少量灌服,扶助正氣。
歷代醫家中,《幼幼集成》提出「凡兒初生不啼者,急以溫湯浸其胞衣」之法;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記載「用辛香之藥末吹鼻取嚏」的處置方法,體現了古人對此症的重視與治療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