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兒濕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嬰兒濕疹(中醫名詞詳解)
基本概念
嬰兒濕疹,中醫又稱「奶癬」或「胎斂瘡」,是常見於嬰兒時期的皮膚病證。其主要特徵為皮膚發癢、出現對稱性皮疹,多發於面部,亦可泛發全身。中醫認為此病多因風、濕、熱三邪侵襲肌膚所致,或與母體胎毒、小兒體質等因素相關。
病因病機
根據中醫理論,嬰兒濕疹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風邪外襲:風性善行數變,故疹發突然,瘙癢明顯
- 濕熱蘊結:或因母體濕熱傳於胎兒,或因後天飲食不調
- 脾失健運:嬰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司則濕邪內生
- 血虛風燥:病程日久可耗傷陰血,致皮膚乾燥脫屑
臨床表現
- 急性期:皮膚潮紅、丘疹、水泡,滲液明顯,糜爛結痂,瘙癢劇烈
- 亞急性期:紅腫減輕,滲液減少,仍有痂皮及少量丘疹
- 慢性期:皮膚肥厚粗糙,色素沉著,乾燥脫屑,瘙癢時作
中醫辨證分型
- 濕熱型:皮膚潮紅腫脹,糜爛滲液,結黃痂,小便黃,舌紅苔黃膩
- 風熱型:紅色丘疹為主,瘙癢劇烈,滲出較少,可見抓痕
- 脾虛濕蘊型:皮疹淡紅,滲液清稀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
- 血虛風燥型:皮膚乾燥肥厚,脫屑明顯,瘙癢夜間加重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濕熱型:清熱利濕
- 常用方:萆薢滲濕湯加減(萆薢、薏苡仁、黃柏、赤茯苓等)
- 風熱型:疏風清熱
- 常用方:消風散加減(防風、蟬蜕、知母、生地等)
- 脾虛濕蘊型:健脾利濕
- 常用方:參苓白朮散加減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扁豆等)
- 血虛風燥型:養血潤燥
- 常用方:當歸飲子加減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等)
外治法
-
濕疹湯外洗方:
- 組成:白蘚皮15g、兒茶10g、烏梅10g、五倍子10g、苦楝皮10g、紫草茸10g、黃柏10g、苦參10g、枯礬5g
- 用法:煎湯外洗患處,每日1-2次
-
濕疹膏外敷:
- 組成:黃連20g、寒水石20g、冰片20g、蓖麻油20g、凡士林40g
- 製法:共研細末,與油脂調勻成膏
- 用法:薄塗患處,每日1-2次
預後轉歸
本病多見於1個月至2歲的嬰兒,通常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,多數患兒在2-3歲可自愈。若未及時調治或體質特殊者,可能遷延至兒童期。根據中醫理論,此病經過適當治療與體質調理,多可獲得良好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