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嬰筋

嬰筋為中醫經絡解剖之專有名詞,指頸部側面之筋脈,其位置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的「胸鎖乳突肌」前緣區域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,書中提及:「人迎,足陽明也,在嬰筋之前。」意指足陽明胃經的重要腧穴「人迎穴」即位於嬰筋的前方。明代醫家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釋義:「頸側之筋曰嬰筋」,明確指出嬰筋的解剖定位。

中醫理論中的嬰筋與經絡關係

嬰筋所在之頸側區域,為多條經脈循行交會之處,尤其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密切相關。

  1. 足陽明胃經
    人迎穴為胃經之要穴,位於嬰筋前方,《靈樞》強調其對陽明經氣調整的作用,與頭面氣血運行相連。
  2. 足少陽膽經
    頸側區域亦為膽經循行所過,嬰筋周邊若出現僵硬或疼痛,可能與膽經氣機不暢相關,如少陽經頭痛或頸項強痛。
  3. 手少陽三焦經
    三焦經循行於耳後至肩部,與嬰筋位置鄰近,若嬰筋異常(如攣急),可能影響三焦經氣的疏泄。

嬰筋的臨床意義

  • 氣血通道
    嬰筋所在為頸部氣血上輸頭面的樞紐,其通暢與否直接影響頭面部供血及陽明經氣的運行。
  • 外邪入侵路徑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風邪易侵襲人體上部,嬰筋區域若受風寒或風熱外襲,可導致頸項強痛、轉側不利等症狀。
  • 筋病辨證
    中醫「筋病」範疇中,嬰筋若因勞損、外傷或經氣不暢而出現拘攣、結節,可能反映相關經絡的氣血瘀滯,如「項筋急」或「落枕」。

嬰筋與針灸治療

古籍記載,嬰筋附近的腧穴(如人迎、天容、天窗)多用於治療頭面五官疾病或頸項病症。針刺時需避開筋脈,並依據經絡辨證選穴,如:

  • 搭配足少陽經的風池穴,可疏解頸側筋急;
  • 配合手太陽經的天窗穴,能緩解嬰筋區域的氣血壅滯。

嬰筋的概念體現中醫「筋脈—經絡—腧穴」的整體觀,其生理與病理變化,皆須結合經絡循行及氣血理論加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