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顀
大顀為中醫經穴別名,即大椎穴,屬督脈要穴,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處,故又稱「諸陽之會」。其定位於人體後正中線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,取穴時可令患者低頭,頸後隆起最高點下方即為此穴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通調陽氣: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大椎為其關鍵樞紐,能振奮陽氣、驅散寒邪,臨床多用於風寒表證、畏寒肢冷等陽氣不足之症。
- 清熱解表:此穴具雙向調節作用,既可散寒,又能瀉熱,常用於外感熱病、高熱不退,或陽明經熱盛所致之頭痛、咽喉腫痛。
- 疏通經絡:作為三陽經交會處,刺激大椎可調和營衛,緩解頸項強痛、肩背拘急,亦為針灸治療頸椎病、落枕之常用穴。
歷代醫籍記載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大椎,在第一椎陷者中,三陽督脈之會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其主治「滿身發熱、虛汗盜汗」等熱象。
- 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治療「癲疾、瘛瘲」等神志病症。
臨床應用
- 針灸:直刺0.5~1寸,多採用瀉法以清熱,或配合艾灸溫陽散寒。
- 推拿:以拇指按揉或點壓,可緩解外感初起之頭項不適。
- 拔罐:於此穴留罐,適用於風寒濕邪滯留肌表之證。
大椎穴之重要性不僅體現於其廣泛適應症,更在於其聯通諸經的樞紐地位,為中醫外治法中不可或缺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