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大顀

出處:《醫學入門》

別名:大椎

穴義:大顀穴位於項後,大椎下三寸,在項中當處。此穴為督脈氣血散熱冷卻後,由大椎穴外出體表的地方。

主治:大顀穴主治多種疾病,包括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瘧疾、癲癇、高血壓、頸椎病、落枕等。

針刺法:針刺大顀穴時,可以使用直刺法,針尖穿刺0.5-1寸深度,也可以進行灸療。

經穴圖

大顀穴位置圖

古籍摘錄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中記載,大顀穴位於項後,大椎下三寸的位置,可直刺一寸。主治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瘧疾、癲癇等疾病。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中也提到大顀穴位於項後,大椎下三寸,正好在項中的位置。同樣可直刺一寸。主治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瘧疾、癲癇等疾病。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也對大顀穴位置進行了描述,位於項後,大椎下三寸,正好在項中一點。同樣可直刺一寸。主治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瘧疾、癲癇等疾病。

現代研究

現代研究表明,大顀穴具有鎮靜、降血壓、止痛、抗炎等效果。在臨床實踐中,大顀穴常被應用於治療頭痛、項強、目眩、中風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瘧疾、癲癇、高血壓、頸椎病、落枕等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