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幼瘡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嬰幼瘡瘍

嬰幼瘡瘍為中醫病證名,係指嬰幼兒所患之各類瘡瘍病證。此病多因氣血凝滯、熱毒內蘊,或外邪侵襲肌表,導致氣血失和,瘀熱結聚,化腐成膿所致。嬰兒體質特殊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氣血未盛,故瘡瘍之發病、傳變與成人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毒遺熱:部分嬰兒因母體孕期多食肥甘厚味,或七情化火,遺熱於胎,致嬰兒出生後易發瘡瘍。
  2. 外邪侵襲:小兒肌腠疏薄,衛外不固,風、濕、熱諸邪易乘虛而入,蘊結肌膚,化火生瘡。
  3. 乳食失調:嬰兒脾胃運化力弱,若哺乳不當,乳積化熱,循經外發,亦可致瘡瘍。
  4. 氣血凝滯:小兒經絡未充,氣血運行不暢,外邪或內熱結聚,則易阻滯經脈,形成瘡瘍。

證候特點

嬰幼瘡瘍可分多種類型,如癤、癰、疽、丹毒等,其表現略異,但共同特點包括:

  • 局部紅腫熱痛,逐漸成膿
  • 患兒煩躁不安,啼哭拒乳
  • 舌質偏紅,苔薄或黃
  • 指紋或脈象浮數或滑數

由於嬰兒正氣未足,瘡瘍起病常較急,易傳變為重證,若熱毒內陷,可致高熱驚厥,故須及時辨治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嬰幼瘡瘍,首重調和氣血、清熱解毒,並根據病情輕重,選用內服、外治之法,以「清、托、疏」為主,忌用峻猛攻伐之品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熱解毒:多用和緩之劑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,以清泄熱毒。
    • 托毒外出:若瘡瘍膿成難潰,可佐以托裏透膿之品,如托裏消毒散,助正氣排膿生肌。
    • 調和氣血:選用四君子湯或異功散,健運脾胃,助氣血生化,促進瘡瘍愈合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紅腫未潰,可用金黃散、紫金錠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若膿成尚未破潰,可外貼拔毒膏,促其排膿。
    • 潰後則宜用生肌散、玉紅膏,助腐肉脫落,新肉生長。

嬰幼兒臟腑薄弱,遣方用藥須量少力專,中病即止,防過劑傷正,影響其生機發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