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嬰幼瘡瘍治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嬰幼瘡瘍治法
嬰幼瘡瘍乃小兒常見之外科疾患,其病理特點與成人迥異。《外科啓玄》卷二有載:「嬰幼兒氣血未充,筋骨未堅,脾胃脆弱」,故治療當以顧護正氣為要,不可妄用攻伐。蓋小兒髒腑嬌嫩,經絡未實,若患癰疽瘡瘍,須循「內托調和」之法,選藥宜輕靈平和,以順其生生之機。
治法核心
- 內托為先:小兒正氣不足,瘡瘍易內陷,故宜選黃芪、白朮、茯苓等益氣托毒之品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輕清解毒,助邪外透。若見膿成未潰,可稍佐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代以王不留行或浙貝母),然用量宜輕,以防傷正。
- 疏解和緩:熱毒壅滯者,當疏其氣機,緩其鬱火。方如五味消毒飲加減,減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藥,易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清解不傷胃之品。若兼乳食積滯,可佐山楂、麥芽以運脾化滯,使藥力徐行而不驟遏。
- 調護脾胃:小兒脾常不足,方中須兼顧健脾。如四君子湯合保和丸之意,取黨參、白朮、陳皮等甘平和胃,杜絕生濕化熱之源。若見瘡色暗淡、久不斂口,可加山藥、扁豆輔助脾運,資生氣血。
用藥禁忌
大苦大寒如芩、連,峻下逐瘀如大黃、芒硝,或辛燥耗氣如肉桂、附子等,皆非所宜。即便邪實需攻,亦當佐以甘緩護中,如甘草、大棗,並酌情減量,中病即止。
外治輔佐
外敷藥宜選清潤之品,如如意金黃散調蜂蜜外塗,或鮮馬齒莧搗敷,避用刺激性強之膏藥。若瘡面糜爛,可予黃柏、地榆煎湯溻漬,取其收斂清熱之效。
嬰幼瘡瘍之治,貴在審證求因,既不可過度清解戕害陽氣,亦不可滯補助邪。務使藥力與稚陰稚陽之體相契,方能祛邪而不傷正,促其康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