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纓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纓脈

纓脈為中醫學中特定經絡部位之名稱,屬足陽明胃經行經頜下區域的分支。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載:「癰不知所,按之不應手,乍來乍已,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。」此處「纓脈」即指足陽明胃經近頜下之處,因其鄰近冠帶(古代繫冠之帶,喻指頸部裝飾物)所在,故名。

經絡定位
唐代王冰註解《黃帝內經》時明確指出,纓脈即足陽明胃經行經頜下繫冠帶處之脈段。明代張景岳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,認為此脈與水突(ST10)、氣舍(ST11)等穴相關聯。水突穴位於頸部,胸鎖乳突肌前緣,主治咽喉腫痛、氣逆;氣舍穴則位近鎖骨上緣,同屬足陽明胃經,主理喘息、頸項強痛等症。二穴皆在頸側,符合纓脈「近纓之脈」的特徵。

臨床意義
纓脈因其循行位置,與頭面部氣血輸布密切相關。古籍提及刺纓脈以療「癰不知所」之症,反映此脈對局部氣血壅滯之調控作用。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經氣不暢,易生瘡癰、腫痛,故針刺纓脈或其鄰近腧穴(如水突、氣舍),可疏泄陽明鬱熱,達散結消癰之效。

與現代解剖對應
從解剖學角度觀之,纓脈所經區域約當頸部胸鎖乳突肌前緣,分佈有頸淺動靜脈及頸皮神經。此處針刺需避開重要血管,故古法強調「按之不應手」後施術,體現中醫取穴之精微。

總結
纓脈為足陽明胃經特定區段,承載調和頸頜部氣血之功,其理論既根於《內經》,亦為後世針灸治療頭面疾患之依據。透過水突、氣舍等穴之運用,延續纓脈於臨床之實踐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