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櫻桃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櫻桃痔

定義與病名來源
櫻桃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肛門內生有息肉或痔核,其外觀形如櫻桃,故得此名。該病記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書中描述其「形如櫻桃」,並提及症狀為肛門處有小肉贅下垂,伴有明顯瘙癢感。

臨床特徵

  1. 形態特點:病竈多呈圓形或橢圓形,色澤鮮紅或暗紅,表面光滑,質地柔軟,狀似櫻桃,常見單發或多發。
  2. 症狀表現:肛門局部有異物感,排便時易摩擦出血,或見黏液滲出;部分患者因濕熱下注而覺瘙癢劇烈,甚則坐臥不安。
  3. 病理歸屬:中醫認為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直腸息肉」或「脫出性痔核」,屬「痔疾」範疇,多與氣滯血瘀、濕熱下迫有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櫻桃痔的形成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•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,下注大腸,氣血壅滯而成。
  • 久坐久立:氣機不暢,經脈受阻,導致肛門氣血瘀結。
  • 體質因素:脾虛失攝,中氣下陷,或肝腎陰虛,腸絡失養,均易誘發息肉或痔核脱出。

證型與辨證要點

  1. 濕熱下注證:痔核鮮紅腫脹,瘙癢灼痛,便血色鮮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氣滯血瘀證:痔核紫暗,疼痛拒按,排便困難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3. 脾虛氣陷證:痔核反覆脫出,乏力倦怠,舌淡苔白,脈弱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、健脾升提為主,具體治法需結合證型:

  • 內治:濕熱證可用《濕熱篇》之「秦艽蒼朮湯」加減;血瘀證選「桃仁四物湯」;脾虛者宜「補中益氣湯」化裁。
  • 外治:古方如「五倍子湯」熏洗,或配合「枯痔散」局部外敷以腐蝕痔核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息肉痔:泛指直腸息肉,與櫻桃痔部分表現重疊,但後者更強調形貌特徵。
  • 翻花痔:痔核脫出後糜爛潰瘍,狀如翻花,病情較櫻桃痔更重。

文獻溯源
除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肛門痔核「形若珊瑚櫻桃」,進一步描述其「綻出肛外,血出如箭」的典型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