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膺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膺俞
膺俞為中醫學中之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:「大杼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瀉胸中之熱也。」王冰注釋明確指出:「膺俞者,膺中之俞也,正名中府。」據此,膺俞即指中府穴,屬手太陰肺經之募穴,為肺氣匯聚之處,臨床常用於調理肺氣、清瀉胸熱。
1. 膺俞與中府穴之關係
中府穴位於胸部,橫平第一肋間隙,鎖骨下窩外側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此穴為肺經之起始穴,亦為肺之募穴,主治咳嗽、氣喘、胸痛等肺系疾患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:「中府,肺募也,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肋間陷者中。」因其位於膺部(胸前兩側),故《素問》以「膺俞」代稱。
2. 膺俞十二穴之涵義
《素問·氣穴論》另提及:「膺俞十二穴。」王冰註解:「謂雲門、中府、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,左右則十二穴也。」此處「膺俞」泛指前胸兩側共十二穴,分屬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:
- 雲門、中府:屬手太陰肺經,主瀉胸肺鬱熱。
- 周榮、胸鄉、天溪、食竇:屬足太陰脾經,穴位依肋間分布,主治胸脅脹滿、咳逆氣喘。
此十二穴皆位於膺部,具調理上焦氣機之功,尤擅疏通胸陽、化解痰濕瘀滯。《針灸大成》強調此類穴位配伍使用,可增強寬胸理氣之效。
3. 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
膺俞(中府)作為肺募穴,與背俞穴肺俞前後相應,遵循「俞募配穴法」,常用於肺氣失宣、痰熱壅肺之證。針刺或艾灸此穴,能調和肺氣,亦可配大杼、缺盆等穴,共奏清瀉胸熱之效。
此外,膺俞十二穴中的脾經穴位(如天溪、食竇)與肺經穴位協同,反映「肺主氣、脾主運化」之生理關聯,臨床治療胸痹、乳癰等病時,常取此區穴位以疏通經絡氣血。
4. 古籍文獻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類經》亦記載:「膺俞者,中府也,乃肺之所募。」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中府穴「主治肺疾胸痛」,強化其與「膺俞」之連結。而膺俞十二穴的概念,則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經絡辨證」之結合,展現古人對胸部穴位系統性歸納的智慧。
綜言之,「膺俞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有雙重指涉:狹義專指中府穴,廣義則涵蓋胸側十二穴,兩者皆與調暢胸中氣機密切相關,為針灸治療上焦病證之關鍵。